碳市场基础建设正逐步完善
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武汉至今,全国碳市场启动满一周年。上海能源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14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
“碳市场的建立,为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业务空间。”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分析称,虽然银行业金融机构还不能直接参与碳市场交易,但基于对未来碳市场发展的预期,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布局碳金融相关领域,并将其作为迈上“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抓手。
徐雯超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目前参与较多的
案例主要涉及以碳资产为抵质押,为碳市场参与企业提供抵押、质押融资,以及
绿色或碳主题债券承销、投资等,另外银行参与的还涉及一些
试点性的
开户、交易结算等的基础性碳金融服务以及少量的
碳资产管理业务。
“碳市场的建立及近一年来的成功运营,不仅凸显了市场化减排手段在减排经济性方面的巨大优势,也开始形成更加清晰的碳
价格信号,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进行投融资活动时提供了
碳价参考依据,有利于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投融资项目的风险评估水平。”汪惠青表示。
碳市场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为了助力碳市场的发展,监管层多次发声鼓励银行参与碳市场基础建设。
今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积极稳妥参与碳市场建设;6月末,武汉市出台《武汉市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行动方案》,其中提出,鼓励开设企业和个人碳账户。
关于银行机构参与碳市场基础建设,汪惠青总结称,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开展了支持碳市场运营的基础服务,包括为控排企业开立
碳交易银行账户、提供交易资金监管、协议转让和第三方存管等服务,与此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碳中和债券、个人碳账户等碳金融产品创新;在长期能力建设方面,众多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始制定碳金融业务发展战略,提前开展市场调研,积极建立碳金融相关人才队伍,动态优化碳金融项目审批、授信和风控流程,在密切关注市场发展动向的同时,稳步培养参与碳金融市场的软实力。
碳账户是助力碳市场发展的创新举措之一,国内多家商业银行纷纷试水了个人或企业碳账户。今年4月,中信银行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展合作交流,联合国内专业机构中汇信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研发首个由国内银行主导推出的个人碳账户。按照中信银行的设想,碳账户通过用户授权自动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使用户低碳行为可计量、可追溯,实现个人
碳减排数据的资产化、价值化,从而构建低碳生态联盟,让碳资产得到归集。
“目前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在个人碳账户设计中植入激励机制,引导消费者践行
低碳生活。”汪惠青表示,未来随着个人碳账户体系、激励回馈方式、应用场景的不断完善,个人碳账户对消费者的正向激励会逐步增强,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向绿色
低碳生活方式转变的积极性,也将进一步激发碳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