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全国
碳市场启动即将一周年。
“以去年7月16日为标志,全国
碳排放交易市场完成研究、
试点、设计,进入了运行、发展、完善的新阶段,这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把
碳减排的责任落实到企业,表明市场机制与政府管理一起,成为驱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双轮。”7月8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在“中国
碳交易与ESG投资合作发展峰会”表示。
据生态环境部公布,全国碳市场第一
履约期基本达到预期。截至2021年12月底,交易主体覆盖范围涵盖了2162家发电企业,覆盖的排放量规模约为45亿吨/年,累计成交量1.79亿吨,成交额76.61亿元,
碳价基本维持在40-60元区间,按照清缴量计算,市场
履约率也达到了99.5%以上。
多数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全国碳市场第一履约期基本达到预期表明制定的碳排放规则、制度能够满足全国碳市场的需要。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个履约期我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有限的特征较为明显,全国碳市场的金融化程度有待提高。
“双碳”目标是碳市场发展的有利机遇,但全国碳市场体量大、覆盖范围广、场景丰富,面临的问题也更复杂。在第二个全国碳市场履约期,甚至更远的未来,如何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清晰的碳
价格信号,进而提高碳市场金融化程度,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方向。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