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周年考:四大问题突出 未来潜力巨大

文章来源:能见周夫荣2022-07-07 08:30

碳市场周年考:四大问题突出 未来潜力巨大

“周年考”倒计时还有10天,我国碳市场将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2021年7月16日上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我国推出的这个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作为第一个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国家级碳市场,也是全球最大配额体量的碳市场,我国在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中,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
 
与欧盟等其他地方的碳市场不同,中国的排放配额分配并非基于排放总量上限而确定,而是基于排放强度。一个排放配额意味着一家公司可以排放1吨碳。
 
那么,即将开市一周年,我们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呢?
 
从交易量来看,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成交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收盘,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累计成交碳排放配额1.93亿吨。
 
生态环境部统计的第一个履约周期数据显示,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99.5%。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成交均价42.85元/吨。
 
从市场来看,中国的地区试点碳市场也在日渐壮大。尽管北京和广东的一些自备电厂今年开始逐步转向全国碳市场,但除了发电以外,各行业的大型排放企业仍受各地区碳市场的监管。
 
从交易方式来看,碳交易市场以电子方式进行,且只允许现货交易,目前没有期货或其他衍生产品。
 
总的来看,我国碳交易市场启动一周年,顺利完成“学习阶段”。无论从交易模式,交易价格还是市场机制方面,都摸索和积累了大量经验。
 
但是,通过“周年考”可以发现,碳市场运行一年以来,四大问题比较突出:参与主体单一,流动性不足,价格传导机制不成熟,金融工具利用有限。
 
首先,我国的碳市场参与主体单一。机构投资者、专业公司、个人皆无法参与交易,不足以给碳市场提供充足多样的市场多元主体。
 
这也间接造成了交易产品流动性不足。不容乐观的数据显示,我国碳市场启动首日成交410.4万吨,出场即巅峰。其余交易日成交量再未达此高度。有的交易日成交量甚至仅有寥寥10吨。
 
不仅如此,很多成交量出现在即将履约日期前。例如,2021年75%的交易发生在履约前的最后一个月。由此可见,交易方主动性不足,没有形成常态交易机制,交易大多基于履约目的。
 
价格传导机制不成熟是第三大问题。
 
以7月4日价格为例,当天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10吨,成交额590.00元,开盘价59.00元/吨,最高价59.00元/吨,最低价59.00元/吨,收盘价59.00元/吨,总成交额590.00元。
 
相比之下,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内的碳价再次达到了接近100欧元/吨的高位,超过我国10倍。
 
市场尚不成熟,碳排放市场建设初期主要以免费形式为主,价格传导机制不顺畅,导致每吨碳价也远远低于欧盟等成熟市场。
 
总成交额也有待提高。
 
世界银行“2021年全球碳市场定价报告”显示,目前运行的直接碳定价机制共计68种,全球碳定价收入达到了840亿美元左右。而我国2021年碳价总额尚未达100亿元人民币。
 
从金融工具角度来看,国际碳市场中,金融机构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碳市场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有待加强。
 
未来,从长远来看,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趋势下,节能减排将逐步深入影响企业经济活动和人们日常生活。几大短板也将进一步补齐。
 
去年8月,上海发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将发展碳金融市场,支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金融市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合作与联动发展,促进以碳排放权为基础的各类场外和场内衍生产品创新;推动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参与碳金融市场建设,丰富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发展碳排放权质押、碳回购、碳基金、碳信托等碳金融业务,增强碳金融市场活力。
 
上海环交所正从三方面积极推动碳金融工作的开展。一是着力推进碳金融业务创新,探索碳金融衍生品交易,适时推出碳远期交易、碳期权交易,推动碳期货出台;二是支持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参与全国碳市场,引导银行、券商、基金公司等有序参与碳交易,实现全国碳市场主体多元化;三是支持建立与完善碳市场协同监管体系,推动生态环境部、协同金融监管部门开展联合监管,明确监管职责,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风控体系。
 
针对上述碳金融方面的新探索,比如推出配额质押、碳基金、碳信托,以及借碳业务、碳远期产品等,有知情人士向「能见」透露,政策上也可能采取地方先行尝试,为全国碳市场摸索经验的方式开展。
 
下一步,还将继续壮大碳市场的参与主体和交易主体。例如,可将企业、社区、家庭的中小型项目以及个人低碳行为产生的碳减排量,按照一定的方法学进行记录、核算、核发,通过交易实现其价值。
 
同时,引入多元化市场主体。在完善交易制度的前提下,引入第三方投资者、专业公司等,有利于全面盘活碳交易市场。
 
在扩大参与的行业范围方面,根据国家总体安排,十四五期间,预计石油、化工、建材等八大重点能耗行业都将被纳入到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计划在未来4年内全面覆盖所有的重点排放行业,并实现碳配额、碳减排量、碳衍生品等交易产品的丰富多元化,进一步完善碳定价、碳交易机制。
 
问题背后是机遇。对标全球成熟碳市场,我国碳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