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运行满8个月 累计成交额达81.9亿元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包兴安2022-03-17 10:10

    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国碳市场运行已满8个月。
 
    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3月1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520吨,成交额2.96万元,开盘价57元/吨,收盘价57元/吨,较上线首日开盘价上涨18.75%。截至3月1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89亿吨,累计成交额81.9亿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当前形势看,我国碳市场发展已步入运行正轨,并逐步发挥出引导绿色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发展前景可期。下一步在试点运行和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有必要推进碳市场扩围,并拓展到更广泛的行业,尤其是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从而使用市场化机制促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碳市场运行平稳
    交易品种和市场待扩容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首批只纳入2162家发电企业,覆盖配额规模约为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首个履约周期于2021年12月31日顺利收官。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显示,在首个履约周期中,全国碳市场整体运行平稳,市场活跃度稳步提高。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成交均价42.85元/吨,履约完成率99.5%。去年12月31日收盘价为54.22元/吨,较首日开盘价上涨12.96%。
    “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日成交均价在合理范围内波动。”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不过,相对于欧美国家来说,我国碳排放和交易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备;纳入的行业和市场主体较单一,主要是发电行业;主要是现货交易,交易品种也有待丰富。此外,碳排放配额分配规则和核算标准也有待明确。
    刘向东表示,更好地利用碳市场,需要进一步明确碳的定价机制,完善碳市场的规则规制,尤其发挥好碳市场在碳排放权配置中的作用,引导各行业各企业利用市场化机制,积极开展节能减碳行动,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
    根据全国碳市场的总体设计,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高能耗行业未来将包括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
    吴琦认为,下一步,形成合理有效的碳价,应推动交易体系、涉及行业和市场主体加速扩容。随着碳排放和交易数据的完善,以及碳排放核算标准、碳排放配额分配规划的统一,现行碳交易系统合并或链接形成统一共享的碳交易市场;高耗能行业加快纳入,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等合格市场主体有序扩容;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并行。
    碳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将提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专家认为,从能耗“双控”到碳排放“双控”,对全国碳市场建设将产生深远和积极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过去一年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发展成果。钢铁、建材、石化、有色金属等行业已经初步绘制了“双碳”进阶路线图,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进入提升轨道,传统能源消耗开始下降并呈现加速度。2022年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将呈现再提速、再奋进的新态势。
    宋向清表示,要强化经济低碳转型,主要是将压峰成本尽可能降低,以更少的碳排放提供比发达国家更大的经济与福利产出,力求发展与减碳双兼顾。同时,综合考量双碳目标实现的期限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协调和适配,尽可能把资源和要素、技术和技改、创新和重置等经济发展要件放在双碳驱动大格局下统筹优化,从而在发展中实现减碳减排,促使中国以更短的时间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市场主体要重视碳交易平台和市场对企业转型期间的过渡性安排利好,这是排放企业过关的捷径,也是减排企业增收的捷径。”宋向清说。
    吴琦认为,要促进能耗双控向碳双控衔接过渡。随着碳排放的核算、计量、报告制度的完善,能耗双控将转变为碳双控,进一步推动全国碳市场的发展。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快电碳联动和市场化进程。随着电碳市场联系的建立和完善,能源市场、碳市场的市场化和金融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电力交易衔接协调,电碳联动和市场化进程加速。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