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
根据《工作方案》,2022-2023 年,上海将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构建相关制度标准和
方法学体系,搭建碳普惠
平台,选取基础好、有代表性的区域及统计基础好、数据可获得性强的项目和场景先行开展
试点示范,衔接上海碳市场,探索多层次消纳渠道,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打造上海碳普惠“样板间”。
2024-2025年,上海逐步扩大碳普惠覆盖区域和项目类型,完善碳普惠平台建设,形成规范、有序的碳普惠运行体系,探索通过商业激励机制,逐步形成规则明确、场景丰富、发展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圈。
“碳普惠工作在广东、
北京、福建、江苏、四川等地已有一些很好的经验,而上海把这些经验进一步地提升推动环境权益交易,意义重大。”张建红向记者表示,上海“碳普惠”工作就是要把市民的
绿色出行、做好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变成每个人账户里的“碳积分”,再通过对接上海
碳交易市场、各个商业消费平台,让市民通过低碳行为获得实惠。
《工作方案》指出,上海将制定碳普惠制度体系,出台《上海碳普惠体系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及相关专项操作细则,明确上海碳普惠体系的顶层设计、技术规范、操作规则、业务流程、平台对接等,规范各参与主体的权利责任关系,为碳普惠体系的运行提供政策依据与保障。
同时,建设碳普惠系统平台,依托“随申办”平台,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建立具备减排量核算、备案、签发、登记、管理、交易、价值兑现等功能的经济、准确、安全、高效、便捷的碳普惠系统平台。在公平性与开放性基础上,引入商业资源,广泛对接各类碳普惠项目和场景,尝试与商业碳积分平台连接。
根据《工作方案》,上海将探索碳普惠减排量相关金融产品与服务,挖掘碳普惠减排量的潜在价值,尝试开发基于碳普惠减排量的各类质押等金融服务,盘活企业及个人等各类主体拥有的碳资产;探索将碳普惠纳入企业与个人综合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碳减排行为纳入
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研究将个人的碳减排行为纳入个人公共信用记录。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