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一个
碳排放权
履约周期截止日期的临近,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不断升温。记者23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
碳市场”)第一个
履约周期运行平稳,累计成交超58亿元。国家将逐步扩大全国
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通过政策工具和手段,推动“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作为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国碳市场今年7月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根据今年1月印发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从2021年1月1日到12月31日。
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11月以来,全国碳市场交易量逐步放大,11月日均成交量达到104.68万吨,总成交量2302.97万吨,超过前四个月成交量总和。进入12月,全国碳市场单日成交量屡创新高。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23日表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运行平稳,作为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政策工具的作用得以初步显现。“企业减排意识不断提升,市场活跃度稳步提高。截至12月22日,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4亿吨,累计成交额58.02亿元。”
据了解,目前,电力企业已经纷纷提前履约。中国大唐发电集团碳资产公司交易主管宋杨介绍说,中国大唐已完成全部重点排放单位缺口配额交易,交易平均
价格为每吨42.14元。“我们也希望明年中国碳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
价格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减排成本,这样能促进企业更好推进碳捕捉碳封存。
除了目前已经纳入的发电行业,生态环境部还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钢铁、水泥等建材、航空、石化、化工、有色、造纸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与核查工作,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逐步丰富全国碳市场的交易品种、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说:“我们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
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在发电行业碳市场运行良好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的行业范围,通过碳市场等重要政策工具和手段,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根据日前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降低了18.8%,比2005年降低48.4%,超过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40%-45%的目标,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从源头上遏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盲目发展,引导低碳绿色转型发展。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介绍:“实施‘两高’项目清单化管理,现已形成包括2000余个拟建在建‘两高’项目的生态环境管理台账;加强‘两高’项目环评审批管理,预计今年全国‘两高’项目的审批数量同比降幅三成以上,对一些盲目‘两高’项目一律不批;建立‘两高’项目监管的长效机制,持续强化‘两高’项目源头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