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
碳市场的目的在于给碳定价。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参与者而言,高排放的污染成本由全社会承担,这就产生了经济学中的外部性问题——既然此方污染可以促进生产同时又可以和彼方共同承担相应成本,那何乐而不为呢?只有当参与者因为排放碳、投资碳、消费碳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时,才能解决这一市场失灵问题,将
碳排放的外部性内化为生产者、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成本,从而改变三者的行为,减少
碳排放,促进能源转型。
如今,虽然碳市场机制已经逐渐成为各国愿意接受的减排机制,只是在操作细则上有争议,但实现低
碳减排其实有多种路径,碳市场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青睐。
低碳减排在机制上至少有三种思路,一是行政化的任务分解和摊派,二是
碳税,三是碳市场。先将第一种非市场机制按下不表。关于
碳税和碳市场,则仍然有讨论争议的空间。
碳市场与碳税在实践中的主要区别在于:实施碳税制度时,政府可以设定
碳价,让市场决定总排放水平;而施行碳市场时,政府可以决定总排放水平,让市场来决定
碳价。与此同时,两者还存在以不同形式。
周小川行长很早就以纺织品配额作为类比,将有配额的一般均衡框架应用于碳减排分析,这从理论上证明了,让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配额
价格并实现市场分配,仍会实现有配额的一般均衡。碳市场是比行政任务摊派、碳税等更优的机制。比较碳税与碳市场这两种调控手段,碳税的税率不会比碳市场的
价格更有效率,而且碳税对低碳技术较难提供正向的激励。
世界银行《碳排放交易实践手册》也指出,在实践中,
碳交易提供了对未来排放水平的合理信心。这一事实使
碳交易成为可供政府考虑的颇具吸引力的政策选项。此外,实践经验还表明,策略性地利用免费分配配额来管理碳排放交易分配影响与碳泄漏风险使得碳交易更容易获得政治上的支持。最后,碳交易体系可与其他碳交易体系或碳抵消机制相链接,以此通过更大更强韧的市场在碳定价领域实现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