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保市场的兴衰,看碳市场能否做大做强

文章来源:全国能源信息平台碳交易网2021-05-17 07:33

这里存在一个环保市场不存在的市场——碳交易市场。所以也存在不少专家认为碳市场也该走环保市场那条路。那些仍然在排放的企业可能还需要市场手段去购买碳吸收量来维持碳中和
 
环保市场主要是指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预防、监测、治理相关产业。它与碳市场同属于工业化副产品的治理行业。即没有外部因素的情况下,企业不会主动去投入相关技术和资金的行业。
 
当然,这两个行业同时也都存在在若干年后,该治理的都治理完了,整个行业便都消失的可能。相对于碳市场来说,环保市场启动得更早,从行业生命周期的角度上看,现在基本已经过了行业高峰期,逐渐进入到了行业衰退期,而碳市场可能才刚刚进入成长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回顾环保市场的兴衰,预测碳市场的未来。
 
1973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算是我国环保市场起步的一个标志。到1985年,我国成立环保工业协会,时任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宋健首次提出了发展环保产业,从此环保正式成为一个产业,那一年的环保产业产值达38亿元,主要都是一些末端治理的设备生产。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进入第一轮重化工业时代,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型污染加剧。1993-2000年的7年间,我国环保产业的从业单位数量由8651家增长到18144家,从业人员由188.2万人增长到317.6万人,营业收入总额由311.5亿元增长到1689.9亿元,环保业务也开始慢慢向预防和监测延伸。但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企业都在野蛮生长,环保大多都是走走过场。
 
当时的环保产业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爆炒概念、恶性竞争、没有大型企业、把理想和概念误认为政策和市场等,当前碳市场存在的问题在那时也存在,那时可以说是一种行业无序发展、不见成果的时代。
 
到了21世纪,国家真正意识到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并重,这一阶段,多项政策和规划所制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带动了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装备产业市场快速发展。2010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写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环保产业地位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时的环保产业才算是走上了有序发展的道路。特别是2015年后的环保大督查,国家重拳出击,对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整改,环保产业迎来史无前例的增长,据测算,到2020年,环保产业的营收已达到1.78万亿元,其中咨询市场规模约总市场规模的5%。上市公司中光是名字带环保二字的企业就多达20家,涉足环保领域的其它大型公司更是数不胜数。
 
多年的治理终见成效,特别是大气污染治理和水治理让老百姓明显感觉雾霾天的减少,确实做到了让天更蓝,水更清。随之而来的便是业务饱和后开始下滑。我们不难预测,在碳中和趋势下,化石燃料使用将在未来几十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之而来的环保产业也可能就此谢幕。
 
中国碳市场兴起的标志要数2005年京都议定书的生效,而且是出道即巅峰,当时从事碳市场的人都获得了远高于其它行业的收益,但随着2012年京都议定书的到期,碳市场便进入了到现在都没走出来的低谷期。这段时间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的环保市场,爆炒概念、恶性竞争、没有大型企业、把理想和概念误认为政策和市场。
 
随着我国30/60目标的宣布,碳市场算是进入正轨,预计会像环保市场一样,会经历一个10~20年的快速发展期,然后到顶再慢慢回落,期间的市场总规模或超过100万亿。不过这包含了碳中和的所有产业,如果只考虑碳咨询业的话大概会在1~5万亿左右。但这里存在一个环保市场不存在的市场——碳交易市场,这个市场可以说金融市场和碳市场的一个结合体,它在未来的命运又会怎么样呢?
 
从总体来说,对于这种工业副产物治理的解决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行政方式,即通过强制要求企业治理,不治理就违法。环保市场采取了这一种。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市场的方式,即政府只给你指标,你不管是自己治理也好,去市场买指标也好,反正只要达标就行,碳市场采取的这一种。
 
两者其实都能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壮大,最终实现工业副产物治理的目的。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行政手段是可行的,所以也存在不少专家认为碳市场也该走环保市场那条路,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什么碳交易。
 
这也不是没有道理,但碳排放治理和污染物治理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这些区别导致行政手段的效率不如市场手段。
 
我们先看看环境治理的特点。三废的排放口一般比较单一,无非就是一些烟囱、污水排放口,这些地方比较好监测,而且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无限降低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对应的技术手段也无非就是脱硫脱硝、粉尘、VOC、COD、BOD去除这几大种。企业也非常明白需要买什么设备,投资多少钱,也知道其它公司也和他们一样要买差不多的设备,花差不多的钱来治理,市不市场化对他们的成本来说,变化不大。
 
而碳排放则完全不一样,它通过电力的承载使得碳排放在生产生活中无孔不入,通过直接监控和行政命令减排变得非常困难。更为重要的是:减排的技术成千上万,减排成本也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减少同样一吨碳,一家企业可能只需要花一百块,而另一家企业可能需要花上千块。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怎么样让有限的钱,去减更多的碳,这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就是碳排放资产化,然后交给资本市场,钱是长眼睛的,它总会流入到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领域,所以碳减排选择了市场手段。
 
关于碳交易市场未来的发展,最近有篇文章比较火,文章认为碳交易市场不可能蓬勃兴旺。理由一是成本高,二是容易形成寡头效应然后转嫁成本,三是2050碳中和后碳交易市场自然消失。
 
我觉得前两条都对,但除了交易成本是碳交易市场的额外成本以外,其它成本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减排都是避免不了的,不能成为碳交易市场不行的原因。而对于实现碳中和后碳交易市场自然消失的论点,我认为未必。
 
一来碳中和并不是零排放,那些仍然在排放的企业可能还需要市场手段去购买碳吸收量来维持碳中和。二来根据我“关于碳中和的这几组数字,你一定要了解!”的文章预测,即使全球在2050年实现了碳中和,为了实现1.5℃的温控目标,在2050~2100年间大概还要从大气中吸收6000亿吨的温室气体。所以碳中和并不代表整个碳市场的终结。
 
最后还要说一点的是,碳排放完全资产化以后,市场便不再是简单地由供需关系来决定了,很多人买房子并不是为了住,很多人买黄金也并不是为了做首饰。很多人买碳可能也并不是为了履约,它可能就是资本市场和个人的保值增值的资产配置。而且随着碳金融的逐渐发展,会出现多种金融衍生品,到时候控排企业的供需关系可能会变得并不那么重要了。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1044150号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