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试点:试点省市排放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碳交易试点取得预期成果
记者:能否请您对我国碳交易试点的情况做个简要介绍和评价?
梅德文:我国从2005年开始就参与到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建设中,那时候主要是
CDM即清洁发展机制。从2011年开始,我国启动在京津沪渝广东湖北深圳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试点采用类似于欧盟碳交易市场EU-ETS的制度设计,即总量控制下的排放权交易,同时接受国内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核证资源减排量即
CCER。主要交易产品包括配额、
CCER,配额交易采用在线场内交易和线下场外交易,制定MRV即测量报告核查机制、
履约、惩罚机制,建立登记注册报告系统等。
从2013年正式交易到现在,我们已经经历了7个履约期,这七个省市碳交易试点共有2837家重点排放单位,1082家非履约机构和1万多个自然人参与了交易。截至2020年12月31日,包括后来加入的福建省,这八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4.45亿吨,成交额104.31亿元。总的来说,试点省市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碳交易试点取得了预期成果。
众所周知,市场发展需要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条件,一个是规模,一个是流动性。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的规模还比较小,比如说跟中国的资本市场、信贷市场等相比,碳交易市场规模很小。这是因为中国碳试点市场主要现状,首先是市场呈现分割状态导致没有规模效应;其次它是一个现货非金融市场,没有金融产品,所以中国碳交易市场无论是规模、还是流动性都有待完善。
记者:北京碳交易市场试点的效果如何?市场运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梅德文: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自2013年11月28日开市以来,已平稳运行七年有余,截至2020年底,北京碳市场各类产品累计成交近6800万吨,成交额突破19.4亿元,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均价始终在50-70元/吨,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其他国内区域碳市场相比,北京碳市场的
碳价较高、趋势性波动较小,这有利于激励企业重视
节能减排工作,形成稳定的减排预期。
北京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数量多、范围广。运行初期,北京碳市场主要将热力生产和供应、火力发电、水泥制造、石化生产、其他工业以及服务业等行业中固定设施年直接与间接排放二氧化碳1万吨(含)以上的单位纳入管控。自2016年起,北京市重点排放单位的覆盖范围调整为本市行政区域内固定设施和移动设施年二氧化碳直接与间接排放总量5千吨(含)以上,且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及其他单位,覆盖的重点控排单位数量从初期的400余家增加至900余家。2020年起,进一步将民用航空运输业航空器的碳排放纳入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报告范围,为未来纳入履约范围做好了准备。从参与单位性质来看,中央在京单位比例接近30%,外资及合资企业约占20%左右,包括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截至2020年底,参与北京碳市场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投资机构已逾千家。
从运
行情况来看,北京碳市场在配额分配,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市场交易,能力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在碳排放配额分配和稳定碳价格方面,北京碳市场配额分配从严从紧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市场供需关系;通过市场公开操作管理办法建立碳排放配额价格预期有利于增强各类参与主体对碳市场的信心,从而为稳定北京碳市场价格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等。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