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没增成本,反而增了收益”
“当初广东碳市场启动时,企业不配合的情绪比较大,有人甚至担心其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负责人回忆称。
广东碳市场如今已经平稳运行了7个
履约年度,非但没有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反而极大地促进了
绿色转型和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数据显示,自广东碳市场运行以来,已有超过80%的控排企业实施了节能减碳技术改造项目,超过60%的控排企业实现单位产品碳强度下降。其中,电力、水泥、钢铁、造纸、民航行业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1.8%、7.1%、12.7%、15.9%、5.4%。
“之所以能够做成这件事,一是政府有魄力,为此做了很多前期教育企业和培育市场的工作;二是大家确实看到了碳排放权交易带来的实际效果,从交易中获益。”该人士总结道。
以广东河源市为例,作为广东碳普惠制度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其森林覆盖率高达71.2%。河源
碳汇容量大、生态环境好,具有开展林业
碳汇交易的良好条件。
所谓林业碳汇交易,是指各大排放企业出钱向各林场等碳汇项目购买碳排放指标,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一种有效途径。
据统计,河源市仅2018年就通过碳汇交易收入超300万元。其中,东江林场6万多吨的碳汇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溢价20%的方式实现创收98万元,真正释放出了农民口中“卖空气”赚钱的红利。
“这是一个极其直接且低成本地将生态优势转换成经济效益的模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森林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的新机制、切实提高林农收入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谓一举多得。”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绍晴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对于企业而言,碳排放权交易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效益。
2013年,深圳富士康公司投入节能改造资金不到5000万元,产生的结余配额占当年
碳配额的三成左右,仅靠出售部分结余配额,富士康就获益1000多万元。
据统计,富士康集团大陆工厂在2010-2013年间累计投入5.32亿元,共做了2455个
节能减排项目,仅省下来的电费等直接节能效益就达到10.73亿元。参加碳交易不仅没有增加成本,反而是增加了收益。
湖北大学商学院教授刘和旺等人的研究也发现,中国碳交易试点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大部分碳交易红利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而非组织创新或资本深化的结果。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