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个部委密集释放强烈信号,减碳支持力度将全面升级,一系列政策已在路上。记者获悉,全国
碳市场有望于今年年中正式启动。
专家测算,“十四五”期间,
碳排放交易量有望在“十三五”的基础上增加3至4倍。到碳达峰的2030年,累计交易额或将超过1000亿元。
1月5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印发配套的配额分配方案和重点排放单位名单,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建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自2021年1月1日起,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
履约周期正式启动,2225家发电企业将分到碳排放配额。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未来还将制定并发布温室气体核算报告与核查、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共同搭建起全国碳市场的基本制度框架。同时,将加快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
交易系统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余碧莹表示,目前全球建立碳市场的国家80%以上都将电力行业纳入其中,而且电力行业占到70%以上的配额量。未来随着电气化、数字化进程的加快,预计到2060年我国电力需求将达到14万亿至22万亿千瓦时。在如此巨大的体量下,我国碳市场建设将电力行业率先纳入,可以说抓住了重点。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指出,电力行业参与碳市场具有多方面影响:一是促进发电行业、发电企业重视
碳减排,碳将作为一种有价资源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影响。二是提升了行业、企业碳排放管理的能力建设,如建章立制、成立碳资产公司、开展
碳盘查、编制核算报告等。三是在发电行业节能降耗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减碳的市场手段。四是促进电力行业向清洁低碳转型,进一步促进低碳或零碳的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
电力行业的纳入只是第一步,未来全国碳市场还将覆盖更多高能耗行业。“一个行业成熟了就再纳入一个行业,在‘十四五’期间,会有新的行业进入全国碳市场。”李高表示。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2060
碳中和:重点行业技术路线图》显示,电力行业将在2024年至2031年实现碳达峰,峰值在40亿吨至43亿吨二氧化碳。钢铁行业2022年至2025年碳达峰,峰值在16亿吨至18亿吨二氧化碳。关键化工产品力争2037年前碳达峰。交通方面,货运、客运分别在2025年至2031年、2030年至2035年碳达峰。
北京
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北京
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预计,2021年,我国
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达到2.5亿吨,为2020年各个
试点交易所交易总量的3倍,成交金额将达60亿元。随着《办法》的实施,未来中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最终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八个行业,排放总量将超过50亿吨,在整个“十四五”,碳排放交易量有望在“十三五”的基础上增加3至4倍。到碳达峰的2030年,累计交易额或将超过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