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碳市场健康运行,减碳增效激励作用明显
由于不同企业的二氧化碳减排成本各不相同,与其他商品交易一样,温室气体排放权也可以进行交换。碳交易有效促使社会整体减排成本下降。因此,碳排放权交易成为市场经济框架下解决碳排放问题最有效率的方式之一。
2013年12月,广东省正式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至目前,已经走过了7个
履约年度,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下降。
目前,广东碳市场年度排放配额总量达4亿吨左右,配额规模排名全国第一、全球第三(仅次于欧盟、韩国碳市场)。经过六年多的不断探索,广东逐步将占全省碳排放约65%的钢铁、石化、电力、水泥、航空、造纸等六大行业约242家企业纳入碳市场范围,交易量及交易额均居全国七个试点碳市场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是国内碳交易中唯一实行配额免费和有偿发放相结合制度的试点,2013年以来共组织了17次有偿配额竞价
拍卖,
拍卖收入超过8亿元。2013年企业免费配额的比例为97%,2014年电力企业进一步降低到95%。企业既获得了大部分免费的碳资产,又承担了一定的减排压力,体现了“资源稀缺、使用有价”的理念,提高了企业主动减碳的意识。
据了解,广东碳市场运行以来,减碳增效激励作用明显,超过80%的控排企业实施了节能减碳技术改造项目,超过60%的控排企业实现单位产品碳强度下降,除了石化行业因为油品升级使控排企业单位产品碳排放没有下降之外,其他五个行业控排企业单位产品碳排放均呈总体下降趋势,电力、水泥、钢铁、造纸、民航行业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1.8%、7.1%、12.7%、15.9%、5.4%。
对于如何衡量碳交易市场是否健康,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孟萌认为,需要关注四个维度:一是市场的配额分配方案是否合理科学、公开透明;二是交易市场的组织是否公平、公正、公开;三是后续的核查机制是否合理、严格;四是全流程的信息披露过程是否完善。
事实上,广东省早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碳排放信息报告核查机制。从2014年开始,控排企业和第三方核查机构违反《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的行为将被纳入金融征信系统,同时还建立了第三方核查机构“黑名单”制度,纳入“黑名单”的核查机构将不予安排核查任务。
此外,广东省还建立交易信息管理和风险管理制度,实时公布交易
行情、交易
价格、交易量等信息,对交易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和监督管理。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广东省进一步增强碳排放相关数据的准确性、交易的公平性和管理的透明性,推动碳市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