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排信息公开力度不足
多位业内人士同时指出,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试点与全国市场也有很多区别。而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碳排放在一定程度上还会继续增长,碳市场建设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李瑾表示,受体量限制,试点的配额总量有限。由于涉及行业种类多,各行业减排成本各异,不同地区、不同交易主体之间差异较大。在不同交易规则下,各地还形成不同的交易模式。未来,全国碳市场的配额总量较大,需要形成统一管理和调配。“如何形成有效的
价格传导机制,如何真正反映减排成本、激发减排潜力等,都值得思考。”
李瑾还称,试点期间,部分行业引入线上和线下交易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线上多为小额交易,相对公开透明;占比较大的线下交易,却仍以不公开的协议转让模式为主。“在碳市场发展初期、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协议转让可为企业大规模购买配额提供渠道。但同时,由于市场信息不够公开透明,也造成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信息获取往往来自行业、企业的自行调研判断,对市场交易模型及策略影响较大。”
对此,清华大学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段茂盛称,在评估试点效果时发现,不是所有地区都公开减排信息,还有些只是数据简单相加、存在缺陷。“例如,有人将试点运行前后的减排量直接对比,这是不科学的。除了
碳交易,各地还在推行节能、去产能等其他措施,如何判断排放强度的下降全部归因于碳市场?由于数据不明,很难进一步展开研究。未来在全国市场中,加大减排信息的公开力度至关重要。”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