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额不足的公司可从配额有余的公司购买,或在公开市场购买,这意味着配额价格的升降应取决于市场是否认为企业拥有足够的碳排放许可。
最起码在理论上是这样。当欧盟在2005年启动碳市场时,是根据各公司估计的历史排放量来分配配额,结果这些评估值被证明过度夸大。
碳价从30欧元左右一路暴跌,到2007年跌到零附近。
中国官员公布了多数市场的整体总量,但不会总是披露总量所依据的历史排放数据,更别提配额分配的精确数值。就连得到配额的公司的名称,外界有时也无从得知,使人难以理解到底什么在拉动价格。
汤森路透碳点的碳市场分析师柴洪亮说:“没有公开信息,价格机制是相当不透明的。”
中国东南部城市深圳的碳价一度高达130元人民币,而湖北省的碳价才在20元人民币左右,北京碳价大约为50元人民币,这些市场的交易量通常也非常小。
国际排放交易协会国际政策主管杰夫斯沃茨(Jeff Swartz)认为,除非人们能更好地了解
行情,否则流动量不太可能增加。
他还说:“现在中国的排放交易市场还无法提供行情信息,但市场要想成熟,市场参与者就需要了解供需的基本面。”
不过,中国碳市场专家呼吁人们以宽容的态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北京咨询公司中创碳投、的战略总监钱国强说:“大家要有耐心。”他说在其他国家,各公司必须上报数年的排放数据,这让它们的排放上限较易计算,但中国并没有这方面数据。
钱国强补充说:“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试点市场已经启动了,它们正在前进。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是意义非凡的。”
中国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该计划是中国创造
低碳经济行动的重要环节。发改委是一个强大的经济计划权力部门,推动着碳市场的发展。
他说:“到2020年,我们将努力建立起全国碳市场。”
这可能会是全世界最大的碳市场,但就像在中国常发生的,它也可能变成谁也没见过的样子。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