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尽快确定排放总量与额度分配。长期以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建立在单一“浓度控制’,的基础上,这种“浓度标准”控制排污模式阻止不了污染源数量和排放总量的增加,且使得碳排放交易的实施缺乏必要的前提条件——总量控制。应当以修改《环境保护法》为契机,明确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执行控制的行政机构写入法律条款,为相关单项法规的制定提供法律依据。在操作层面,再由政府部门确定区域的排污指标,推算出温室气体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明确排放权。在总量确定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方法分配排放权是非常重要的。国际上常用的方式有三种,即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和无偿分配。如何公正、科学的分配排放权,需要重点考虑,制定出科学的指标分配方法。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第二,直接参与二级市场。随着碳排放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碳排放额度变成了一种资产,我国在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充当了供应者的角色,截至2009年10月,我国政府已批准了2232个CDM项目,其中663个已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预计年减排量为1.9亿吨,约占全球注册项目减排放量的58%以上,注册量和年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然而,由于国内管制,我国企业实质上尚未真正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仅仅是一级市场的供应者,金融机构更是没有进入该市场的途径。我国企业投资建设的项目在获得CER后,就出售给国际买家,国际买家再进入CDM二级市场进行交易,国内企业出售CER的价格远低于CDM二级市场价格,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高的部分被充当中介的经纪商和金融机构拿走。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即将到期,CDM前景还不明朗,如果还不放开管制,继续作为初级供应者,我国就会边缘化于低碳经济时代。因此,我国应该尽快探索相关政策,逐步放松管制,让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到国际碳排放交易的二级市场中,在排放价格形成体系中发挥作用,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和长远利益。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第三,加快培养本土市场。碳排放交易不仅是一个减排的概念,更和国计民生联系密切,甚至可能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重要一环,“碳关税”、“碳制裁”都有可能影响到对外交往和经济发展。2012年后我国将要面临减排任务,这使得国内的排放供求会发生变化。2009底我国颁布的减排目标中要求到2020年单位GDP碳减排要达到40%-50%,这意味着我国很可能由排放额度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如果没有自己的本土市场,只依靠外部市场进行碳排放交易,对可能存在的国外对手方市场操纵则是无能为力的,也不利于降低排放额度的进口量,因为并非所有具有排放额度的国内企业都能参与到国际市场当中。只有加快国内市场的培养,才能给国内企业提供最便捷和成本最低廉的交易平台,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国内供应能力,才能形成能够真实反映我国排放额度供求情况的交易价格,掌握碳排放定价权,更有利地保障国内企业的利益和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