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碳排放交易网了解,7个试点,覆盖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经济水平及形态。各地均选取了重点用能企业或行业,反映出各自不同的经济和能源消费结构。
例如,北京市的重点目标,是大型公共建筑,热力行业和制造业。作为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这与日本东京的碳交易体系思路相近。而广东的重点覆盖目标,是当地的四大高排放行业——钢铁、陶瓷、电力、水泥,这是由其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上述这些不同地区,都具有对碳交易特别是总量目标限制经济增长的担忧。地方需要经济增量,也就是需求碳排放增量。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因此,如何处理好限制排放总量目标的同时,不影响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是关键问题。一些试点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趋缓,“敢于”提出排放总量目标。但还有试点地区因为预计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很多,对于未来排放增长的空间,不希望受到严格限制。这些都是实施总量控制、碳交易制度设计的难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整个中国基础情况的写照。
广东是外向型经济,出口加工业集聚。劳动力价格一升高,企业马上搬迁。而相互比邻的上海与浙江、江苏,在制造业成本方面的竞争明显,对企业外迁的担心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邻近省市不在交易试点之列,则对“挤出”效应的担心更加明显,政策制定者压力很大。此外,发改委和参与主体脱节和量化碳交易的成本、碳价对经济影响的研究不到位加剧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担心畏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