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碳排放交易机制理论进展和实证经验”国际研讨会于10月10日至11日,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召开,来自德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的学者和我国学者70多人,就碳排放交易理论和交易实践进行了专门深入的研讨。这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所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系统与创新研究所(Fraunhofer ISI)共同主办,中科院政策所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承办。会议主席为中心主任范英研究员和德国弗劳恩霍夫系统与创新研究所Wolfgang Eichhammer博士。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重要的减排政策工具,可以在有效控制排放总量的同时降低减排成本。美国、欧盟、新西兰等国家已经率先开始了碳排放交易的实践,取得了宝贵的实证经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学术界对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研究方兴未艾。德国的Wolfgang Eichhammer博士在致辞中强调,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和成功经验,但在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的过程中应该吸取其他已经存在的碳交易市场的经验和教训,提倡国内外学者就相关理论问题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加强交流与合作。
我国已经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深圳、湖北和重庆等七个省市开始了碳排放交易的试点。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孙成永副司长在开幕致词中指出,中国当前面临严峻的二氧化碳减排形势,而排放权交易机制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用于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试点建设,但是仍然亟需加强相关机制和政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杨烈勋处长在致辞中谈到,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我国的有效推行,需要基础研究和政策研究的支持,以科学研究促进我国减排行动是国家基金委的资助重点领域。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何建坤教授在大会报告中,阐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立场和务实行动,指出了需要学术界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中国碳排放交易的实践、国内试点省市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展、碳排放交易机制效果评估、减排成本、国际现有碳市场的经验总结、排放权交易机制与低碳技术投资、碳排放交易的社会经济影响、碳交易市场规制、碳排放交易机制的未来发展方向等议题。
何建坤教授指出,世界能源供应和需求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能源供应中心正转向美国和非洲,能源需求中心正转向亚洲,世界能源价格在未来将持续高位波动。对中国来说,变革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追求低碳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第一步是实现工业转型,并在总能耗和碳排放达到峰值之前,首先推进工业部门能耗和碳排放峰值的到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Frank Jotzo博士从国际视角谈到我国碳定价的设计问题,比较了固定价格、设置价格上限和下限以及市场定价几种定价方式的优缺点。Wolfgang Eichhammer博士从成本有效性的角度评估了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并提出基于技术的减排成本估计有助于企业做出碳减排决策。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围绕中国碳排放交易机制设计与试点进展,复旦大学张中祥教授将中国的碳排放交易试点比喻为摸着石头过河,就我国采用基于市场机制的减排手段以及制度设计和实施等问题发表了意见。来自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沈波博士介绍了美国加州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市场以及对中国碳交易试点的启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周宏春研究员做了题为“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需要解决的制度问题”的报告,提出了从能力建设入手,逐步实现真正市场化的交易机制的“三步走”路线图。清华大学的张希良教授、天津气候交易所的邓羽腾博士、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王文军副研究员和武汉大学的齐绍洲教授分别介绍了北京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思路、天津气候交易所关于配额分配的研究、广州排放交易试点和湖北排放交易试点的建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