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愿意参与建设绿色建筑的开发企业多数为有相当实力的开发商,其产品既涉及到上游的钢铁、水泥等众多行业,也关联到下游的投资消费市场,从市场化运作的绿色建筑切入,有可能更好地开展碳减排工作。同时,在对绿色建筑的评价认定过程中,根据不同等级、不同阶段都有相应的量化标准与要求,特别在能源利用、材料使用等环节的量化标准,有可能与碳排放市场当中的相关量化标准相结合,在技术层面可以促成绿色建筑与碳交易之间的衔接。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广州的碳排放交易试点也已启动,绿色建筑应该成为针对性的工作重点之一。包括广州在内的一些地方政府对已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建设项目会采取增加一定容积率的奖励方法,但容积率增加后可能会对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带来新的压力。建议政府不一定直接增加项目容积率,而是考虑通过碳交易平台对已有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开发商给予一定的碳信用额度,这些额度可以在相应的金融机构获得开发贷款优惠乃至信托、基金等方面的融资便利。这种转换,某种意义上是引导基于房地产业,特别是住宅开发的“砼币”向“碳币”跨越发展。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另外,广州应该通过公共建筑的减排工作促进社会低碳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形成。目前,不少机构都有措施鼓励引导社区及个人进行低碳消费,例如一些银行会对购买绿色建筑的消费者给予一定的信贷利率优惠,但是总体而言,低碳消费还未成大气候。公共建筑特别是政府所有的公共建筑便于统一监督管理,更应纳入到碳交易体系当中,其所获取的碳排放额度可通过碳交易平台转换成为绿色信用额度,奖励给积极参与环保、“低碳积分”较高的市民或购买绿色建筑、节能产品等低碳消费者。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