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EU ETS外,据易碳家了解到,近年来多个国家性、区域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已经建立或将要实施,如新西兰碳排放交易体系(2008年)、美国的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2009年)、澳大利亚实施的碳价格机制(CPM)(2012年)、美国和加拿大的西部气候倡议(WCI)(2013年)、韩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2015年)等。其中,澳大利亚在2012年8月与欧盟签订协议,据易碳家了解到,从2015年7月起,碳价格与EU ETS挂钩。也就是说,EU ETS的发展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澳大利亚碳市场的命运。澳大利亚之前公布的财政预算预计,2015年碳价为29澳元,这将为政府带来94亿澳元的财政收入,然而面对疲软的欧盟碳市场,澳大利亚大幅度下调了2015年的碳价格预期,下降幅度约为58%。
中国市场探索中起步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未来前景仍较乐观。但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像欧盟那样产生大量的配额过剩而导致碳价格过低的情况,也就是说要考虑增加配额流动性和扩大市场规模的问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目前,中国的区域性碳排放交易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配额总量控制指标的设定需要扎实的企业排放数据作为基础,仍需较长一段时间的尝试与摸索。因此,在大量配额过剩的情况下,是否允许下调配额限量值得我们深思,例如RGGI在经历了3年的实践后发现,相对于实际碳排放水平而言,配额明显供给过度,于是决定下调配额总量上限。
另外,随着7个试点省市碳排放交易市场先后正式启动,各省市的配额是否允许跨省市交易,即各省市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对接问题也有待进一步探讨。各省市试点是为了今后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如果当地的企业只允许在当地进行碳交易,搞“地方保护主义”的话,那么这将会是从区域推向全国的最大阻碍。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作者系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