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以碳强度为指标的排放权交易体系,既背离排放权的资源属性,也排斥了排放权交易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机制,当然就会从根本上背离排放权交易体系对减排的激励机制。这样的试点无论设计如何巧妙,都无法满足未来低碳经济乃至全球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客观需求。
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构想,源自于美国经济学家阿罗最早提出的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平台,这个交易平台的基准是“总量控制”,即在总量逐渐下调的基础上直接交易排放量,所以这个交易体系又被叫做Cap-and-Trade交易体系。目前欧盟的ETS和美国加利福尼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都采用这种交易体系。可以预见,未来如要建立全球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话,也一定会采取这种“碳总量”方式。因此,以碳强度试点碳总量,实质上是南辕北辙。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当然,在世界各国还无法就哥本哈根框架达成协议的情况下,以碳强度作为对抗发达国家不公平配额的博弈手段是正确的,也是对发达国家表明我们的智慧与决心的绝佳方式。但它终究不是最后的方案。好在另有消息说,从明年起,类似试点将推广到北京、上海及其他两个省份,而这些试点的模式将会是碳总量交易体系。衷心希望通过这些试点的对比,能让我们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