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中国碳交易市场启动试点开始升温。启动试点的七省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均已完成各自方案初稿,2013年即可推行。碳交易市场大幕拉开,中国低碳经济进入实质阶段。
“中国开启碳交易试点,是适应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主任助理郭兆晖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伴生的环保压力日益加大。温室气体减排最为迫切,经济转型迫在眉睫。今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第六届夏季达沃斯经济论坛上强调:“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这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在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碳交易的构建顺理成章地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定价权、话语权的缺失则是中国构建碳交易市场的又一现实原因。《京都议定书》规定,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主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即向发达国家出售碳排放权,实现自身减排。据统计,截至今年2月5日,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的信息平台上,已注册的项目里,预计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年均减排量约为5.65亿吨,中国约为3.62亿吨,占其中的64.03%,成功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也占了47.16%。但由于成熟的CDM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中国只能在初级市场以低价出售巨大的减排额,无法从发达国家在二级市场中开发的金融产品中获益。巨大的“剪刀差”,使中国只能徘徊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沦为“卖碳翁”。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中国迫切需要一套属于自己的成熟碳交易市场机制。”郭兆晖认为,一旦中国碳交易市场得以建立和完善,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上的话语权将大大增强。“话语权带来定价权。只有拥有了定价权,才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不受制于人。”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据易碳家了解到,与国外相比,中国的碳交易市场虽应时而生,但仍处于“萌芽阶段”。郭兆晖认为,虽然七省市试点工作业已展开,但要在全国推行,尚需时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于,碳排放总量的控制要符合“成本有效性”,既要控制碳排放,又不能影响整体经济发展。其次,碳交易的推行还要充分考虑到产业可接受性,对不同承受能力的产业不能“一刀切”。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对于减排主体的企业来说,碳交易对于企业来说绝对具有吸引力。“别人掏钱,我来减排”的交易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大型央企在技术上有优势,资金上有保障,又肩负着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因此,理应成为碳交易市场中的主力军。同时,企业层面自发参与,与政府层面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形成上下联动,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成熟完善才会指日可待。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萌芽阶段的中国碳交易市场,有待于不断学习和吸收国际成熟市场机制的优势和养分。郭兆晖预测,到2019年以后,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试运行阶段,中国有望建成体系完善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到那时,中国碳交易市场必将前景光明,为增强在全球碳市场上的话语权增加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