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交易实施发展的“软肋”在哪里

文章来源:能源胡森林2012-06-24 23:10

  中国碳减排行业第一案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在碳交易方面的软肋。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前不久,“中国碳减排行业第一案”开庭审理。世界著名认证企业挪威船级社(DNV)在华机构挪华威的一纸否定性审定报告,让一家中国水电企业预期的30万欧元碳减排收入打了水漂。这家水电企业向代理此项业务的咨询公司“兴师问罪”,被逼急了的咨询公司将挪华威公司告上了北京市朝阳区法院,认为后者“未能在约定的期限内履行义务”,且“涉嫌合同审定日期倒签”。据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碳交易项目业主、碳交易中介与认证机构之间爆发的最激烈冲突,预计该案将在7月初作出一审判决。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眼下,由发展“低碳经济”引发的“碳减排”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声势浩大地展开。由于减排权变成一种能够买卖和转移的资产,“碳交易”也应运而生,形成新的商品门类和贸易机制。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中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的承诺期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其中欧盟8%,美国7%,日本6%。但是,由于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因此,在同一减排单位、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高价差。发达国家碳排放额度需求很大,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承诺,可“提供”碳排放额,碳交易由此产生。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近年来,碳交易市场作为新兴的金融交易市场发展迅速。根据世界银行等机构的统计数据,2005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额约为100亿美元,到2008年已达到约1260亿美元,2020年预计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虽然根据《京都议定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采纳绝对总量控制。中国在国际上不承担二氧化碳总量限额,但企业可通过协议方式自设限额,创造出排放权的稀缺性,再通过配额买卖方式,使拥有多余配额的企业将指标卖给配额不足的企业。大批中国企业热衷于参加“碳减排”认证,看中的就是既可以得到减排技术支持,还可通过出售碳排放额度从中获利。在很多发达国家眼中,中国未来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在世界各国、各地区都争相发展自己的区域性碳市场之时,中国也不甘落后。2008年以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许多地方也在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武汉、杭州、昆明、河北省环境能源交易所相继成立,但是能够真正开展更具前沿性的碳交易的却并不多。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近几年来,我国注册成功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合作项目和碳减排签发量都得到了迅猛增长,在全球碳市场中,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核证减排量一级市场上最大供应国。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在2030年二氧化碳减排可达20亿-30亿吨,超过欧洲国家减排量的总和。我国企业创造了大量减排额,碳交易市场的潜力巨大。但也有一些人表示了担忧,我国创造的核证减排量有可能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后,通过其金融机构的包装、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进行交易。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中国碳减排行业第一案”就折射出中国碳交易中的“软肋”。碳交易作为新兴的商业领域,具有标准化的金融属性,又看不见、摸不着,因此认证和审核是碳减排链条上的关键一环。在这个高成长性的前沿行业,由联合国确认的承担碳交易认证审核工作的指定经营实体(DOE)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土的DOE机构更需要强身健体。而要在中国建立一个有效的碳交易市场,还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有公信力的、适合中国的碳减排标准体系。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国家发改委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主办单位:中科华碳(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易碳家期刊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区22楼三层 联系电话:010-51668250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1044150号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