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届盛行“主场”与“客场”,大家都知道“主场”的重要性,将“主场”竞赛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多因素优势发挥极致,才是制胜关键。中国是碳产出大国,但市场却是交易小国,碳交易的主场优势没有显现,体系建设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碳交易、碳金融、碳货币这些近年来流行起来的词汇,逐步被人们慢慢接受和认知,但是我们国家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碳交易之间的差距明显,地位不对等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在交易的过程中不具有主动权和话语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现状:中国主场中的“被动”
碳交易是金融体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由联合国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创建的一种贸易体系,在碳交易的基础上还派生出各种与排放权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逐渐促成了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在国际各经济实体中,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进程,在能源利用方面效率高,能源结构充分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发达国家进一步节能减排的成本和难度非常大。然而,发展中国家在能源利用效率上比较低,未来减排空间较大,产生的成本也较低。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同一减排单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中间产生了高价差。简言之,发达国家需求很大,而发展中国家供应能力很大,碳交易市场因此自然产生。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据相关资料显示,碳交易及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的市场具有非常广的前景。2006年,全球碳排放贸易额仅为280亿美元,而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的数据,201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交易额超过了1200亿美元,2011年全球碳市场将达到1400亿美元的交易额,比2010年增长15%,2012年这一数值有望升至2000亿美元以上。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中国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中国市场出售的年减排额已达到全球的70%,这意味着未来至少有30亿吨来自购买中国的减排指标,中国在“碳时代”中无疑成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国家。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由于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区别,中国在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碳交易市场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碳交易在生产体系、分配体系、流通体系上并没有真正实现完善的实施细则,与国际间的交易平台也没有搭建起来,因此,相关的制度建设与发达国际存在着很大差距。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中国作为碳生产大国,拥有巨大的碳资源空间,但是现阶段尚未出台相关的碳交易制度体系,各地交易所也没有找出明确的商业模式,一切都在试行中,而且各交易所也面临着人才短缺等问题。另外,由于缺乏国内碳交易市场及体系的原因,我国碳交易市场一直以来都依赖于国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国家的市场,主要国际买家不得不到欧洲BlueNext市场及美国证券交易所上交易,使得中国对碳交易的价格完全没有主动权。而没有主动权的结果,也一再地延误着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出现。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差距:无力辩驳的“话语权”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就目前而言,中国碳交易的定价权和标准都在国外,国内所创造的巨大碳减排量都被发达国家以低价CDM项目购买,之后被包装、开发成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在国外进行交易,以此获取巨额利润,由此而言,削弱了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另外,国际上远没有形成相对统一和规范的市场,但为了雄霸全球碳交易市场,各发达国家都以不同的形式构建起碳交易的贸易壁垒,这让中国始终处于交易上的被动,这无疑造成中国在碳交易活动中成本飙升等不利影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众所周知,欧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不仅是欧盟成员国每年温室气体许可排放量交易的支柱,也是当今主导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引领者。随着EU-ETS第三阶段(2012~2020年)产业范围扩大,EU-ETS主导下的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上升趋势会持续。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架势,以及亚洲的觉醒,为了捍卫欧盟全球碳交易定价权,欧盟也先后成立了北方电力交易所、未来电力交易所、欧洲能源交易所等。欧盟和美国还在碳交易更高端的信用评级、衍生品开发方面进行竞争。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这些机构和标准不仅渗透到会计、保险、金融、法律、培训、市场咨询、公关传媒、风险管理等传统行业,还延伸到碳交易、碳中介、碳管理、碳登记、碳排量跟踪核实的全过程。但目前总体而言,欧盟的碳配额交易远远超过世界其它地区。
美国不甘寂寞,以强大的野心布局全球碳交易市场,当然更深层的目的是为了主导世界,追求更大的利益。美国率先在京都机制以外的碳交易市场成立了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控制着全球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平台。不仅如此,美国凭借在金融、信息和法律领域的技术优势,逐步向欧盟和全球既有的碳交易市场进行资本渗透,企图完成他们控制全球碳交易市场的战略格局。
而中国的碳交易平台还没有形成体系,在法律、金融、培训、市场评估等方面更是没有达到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地步,毕竟要想实现碳交易贸易中绝对对等,需要将自己市场交易系统完善,“打铁还需自身硬”,否则我们永远都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落后挨打是必然。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希望:再回“主场”
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涵盖现货、远期和期货的碳金融体系,推出各类碳排放额度的碳金融衍生产品,最终通过碳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来影响国际碳交易市场价格的形成,掌握国际碳交易市场定价的主动权,引导全球碳减排活动向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碳交易市场商机无限,眼下政府要大力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全国交易试点的开展,为加快建设国内碳交易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国在碳交易体系完善后,可以冲抵国外各种碳关税对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从长远利益考虑,中国还要尽快建立起自己的交易体系和政策框架,充分挖掘现有和未来碳交易项目的市场潜在价值,为中国企业在经济结构转型中赢得更多的竞争筹码,让碳交易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回归中国的主场。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首先,建立国家层面的碳交易立法机制。碳交易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缓解环境危机、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迫于国内外政治、经济以及减排义务的压力,我国通过立法来激活、规范碳交易市场已刻不容缓。结合自身国情,借鉴他国经验,围绕碳交易的主体、客体、定价机制、监管等角度,构建完善的碳交易法律机制是发展低碳经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其次,加强意识层面的认知程度。我国碳交易还处于单边卖出市场,人们对碳排放“意识”阶段还没有到“责任”阶段,更没有达到“自觉”,再加上碳交易的许多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我国现阶段的此类交易所没有像国际上的气候交易所拥有国际会员,国内碳交易主体下的会员机制不完善以及会员单位的数量太少。所以,碳交易体制下发展更多的会员单位参与进来,组成一个庞大、有效的碳交易群体,进而形成企业会员制的碳交易态势。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再者,让碳交易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氛围。目前中国的碳交易市场还停留在政府主导,企业响应的阶段,自愿减排的碳交易市场化程度不高,这对于国际化形态下的碳交易极为不利,相比较而言,建立碳交易市场更切合市场化原则。对企业来说,在碳交易机制下可以实现以“成本+收益”模式来管理企业碳排放。对政府来说,通过总量限制,设立排放限额,鼓励企业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减排成本最小化,可避免“一刀切”的行政干预,减少企业效用损失。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碳交易市场作为新型金融市场,能提供更新的业务模式和更广的业务领域,有助于中介业务的开展和衍生金融产品研发。通过参与国内碳交易市场运作,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也是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拓展国外业务的最佳时机。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