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交易市场现况与趋势

文章来源:tanpaifang.com碳交易网2012-04-05 17:26

参与签署「京都议定书」的38个附件一国家,皆被赋予阶段性的温室气体减量目标与责任,并且同意自行减量或是与他国合作方式,来达成温室气体排放减量目的,也因为未能达成减量的事业相对有罚责的规定与联合国赋予各签约国的规范,促使碳排放交易的市场因应产生,亦使得企业之间对自行减量与购置碳排放权,皆可以依其经济的考虑有所选择。
而透过碳权可交易的特性来诱发各国温室气体减量动力,已逐步成为国际间最有效的温室气体减量策略之一,主要国家无不积极筹建碳排放交易制度,并参与投入清洁发展机制(CDM)与共同减量(JI)等减量活动,冀望藉由透明及健全的市场交易模式,来提高各界温室气体减量意愿,以及舒缓地球温室效应压力,并能兼顾经济发展的目标。依据世界银行(WB)公布之「2008碳市场交易现况与趋势(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 2008)」研究报告指出,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中已发展出两种碳权商品。一、总量管制排放交易制度(cap and trade)下创造出的「权限(allowance)」;二、以CDM、JI,以及其他自愿性减量计划所产生的「计划基础交易(baseline and credit)」,CDM的减量额度为「经认证的排放减量(CER)」;JI减量额度为「排放减量单位(ERU)」。2007年上述两种碳权商品交易金额全球市场分别已达503.94亿美元及136.41亿美元。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排放权限交易明显大于计划基础交易的市场规模,且由欧盟交易系统主导(占市场金额99%)。另就CDM与JI等减量计划的碳权商品来看,目前仍以CDM为主流,依据联合国官方网站数据显示至2008年8月28日止,CDM完成登录(Registered)已达1,151件,减量信用达220.9百万公吨CO2当量,在完成登录件数最多之开发中国家以印度计356件为大宗,约占目前完成登录件数之31.06%,为开发中国家最具CDM计划潜力国家。另从温室气体减量信用规模来看,印度多属小型CDM,其减量信用约3,107万公吨CO2当量(如图1)。反观中国及韩国虽然登录合计仅275件,但其发展之CDM多为大型水力与风力发电,或处理高温室潜势气体(N2O及HFC),故其温室气体减量可达128.6百万公吨CO2当量,约占全球已登录之CDM减量信用58.36%(如表2)。至于在创造CERs的CDM计划模式,目前仍是以洁净能源(包含能源效率及替代能源、再生能源)的减量计划居首位,这必须归功于近年化石燃料供需失衡、新能源科技发展及低碳技术成本降低等因素。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另从CDM投资国发展来看,英国、瑞士与荷兰等国显然是现行最成功之CDM投资国,三国合计完成CDM计划件数达861件,由此可见这三国对全球CDM推动之影响力道。同时值得国内密切注意的是在地主国部分,中国与南韩正以非附件一国家身份,积极吸引投资国进行技术与资金投入,显示其在CDM推动政策上已获得重大成效,在可预见之未来将能缩减其减量成本压力,且反应至国际市场竞争力之维持,此发展趋势将对台湾未来整体产业竞争力造成影响,值得大家注意。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依据WB公布报告指出,未来全球碳交易市场会因附件一国家「京都议定书」的第一阶段承诺期(2008至2012年)接近而需求大增(如表3所示)。估计2008至2012年间,全球对京都机制下产生的碳权需求约2,435百万公吨CO2e,其中各国政府对碳权约660百万公吨CO2e,全球民营企业、设施的需求则为1,775百万公吨CO2e。在可能供应碳权部分,第一阶段承诺期在ET机制下创造的「排放核配额度(AAUs)」,主要来自东欧、乌克兰及俄国等国约有7,305百万公吨CO2e排放权限;另由CDM与JI所产生之CERs及ERUs则可提供1,830百万公吨CO2e减量信用额度。
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场的未来与整体经济发展趋势有着密切关系,由于碳排放权不同于一般期货商品,而是取决于未来政策及法规的走向。因此,现阶段全球碳交易市场最大的风险在于「后京都时期」,国际间是否仍有共识持续制定抑抵气候变迁的国际公约,以强化提供减量诱因。不过欧盟为展现「后京都时期」执行温室气体排放减量决心,已在「欧盟能源及气候计划」中研拟于第三阶段废止由各会员国自行研提国家分配计划(NAP),改采全欧盟总量管制(EU-wide cap),并研拟扩大管制的气体种类与受管制的产业与设施范畴,另自2013年逐步以部分拍卖模式取代完全免费发放,预期上述欧盟未来的管制模式将影响全球碳交易市场之规模及价格。此外,若是未来美国亦能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则可为成长中的全球碳交易市场注入一股生力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国家发改委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主办单位:中科华碳(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易碳家期刊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区22楼三层 联系电话:010-51668250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1044150号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