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碳中和林关键问题
今年6月,《方法》在武平县、漳平市、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三地
试点验证后,通过
专家评审,并于近日发布。《方法》回答了“什么是碳中和林”“怎么建碳中和林”“‘空气’如何量化”等关键问题。
根据《方法》,碳中和林指的是以服务碳中和为目标,所营建、新造、保护和恢复的林分,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人为管理产生的碳汇量,用于抵销企业和个人碳排放、党政机关为主实施的大型活动和公务会议等产生的碳排放。
“人为管理”是其中的关键。它意味着,并不是一片林子吸收了二氧化碳,就可以计入碳汇量用于交易。只有采取与一般做法不同的管理措施,额外增加的碳汇量,才能上市交易。这就是所谓的“额外性”。
以造林项目为例,《方法》对树种选择、树种配置、苗木栽植、林地整理、肥料管理等,均提出了要求。比如,要采取生长速率快、含碳率高的树种;营造混交林,注重速生互生共生树种配置;使用实生苗,优先选择良种壮苗,若使用袋装苗,应去袋,舒根呈辐射状后栽植;采用不炼山耙带造林,禁止陡坡全锄全垦整地,保护林地原有的幼苗幼树。
只有采取了这些管理措施,一片新造的林子才具备额外性,可视为碳中和林。不过,也有一些林子可免于额外性论证,包括属于生态公益林的碳汇项目,属于成过熟商品林的碳汇项目,以及在福建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县(市、区)开展的碳汇项目。它们本身就具有公益属性,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除了碳汇收益难以获得其他经济收入。
碳中和林建好后,究竟贡献了多少碳汇量呢?《方法》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严谨又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碳汇量核算方法,并明确了具体的监测程序。由此测算出来的碳汇量,经林业主管部门备案后,便成了可交易的标准化产品。
按照计划,未来福建将依托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构建全省统一的林业碳汇交易
平台,改变目前基层各自为政的局面。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