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增绿既要选种适宜,也要提升质量
森林具有巨大的储碳能力。保护修复森林、草原等,能够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即固碳,这对减缓气候变暖具有重要作用。经测算,森林蓄积量每增加1亿立方米,相应可以多固定1.6亿吨二氧化碳。利用森林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主要有四个途径。
第一是保护好森林。森林植被和土壤具有巨大的存储碳能力,从每年的固碳能力来讲,各类生态系统加一起,森林大概能占80%,所以把我国现在65%左右的天然林保护好,也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重大贡献。
第二是积极营造和扩大绿地面积。我国造林、再造林已经40多年了,成就瞩目,但未来造林的空间有限,而且到2030年我们森林覆盖率的目标是增至25%,最终可能达到26%—28%。现有宜林地的面积有限,而且多在西部地区,水资源限制会影响造林效果并增加造林成本,同时也会加剧有限水资源利用的矛盾。这就需要在有限土地上选种适宜树种,研究其抗旱性和生境适应性,并随气候变化情景调整。如西部近年降水增加,部分地区造林可能性提高,需科学评估。此外,提升森林质量也是提高森林
碳汇能力的关键,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质量的提升。天然林中,不同树种的调节作用不一样,生态关键种和稀有种对固碳贡献大,应在退化次生林中补植或辅佐这些树种,提高固碳功能。
因此,我们首先要保护好天然林,当然还有人工林。人工林不同树种固碳能力各异,其不同器官中碳的含量不一样,固碳速度和碳密度也不一样,需筛选高固碳树种。除了提高地上部分碳储量,还需深挖土壤碳汇功能。又比如,有的树种的生根性很高,根系形成木栓质可以使植物固存的碳大量地进入土壤,特别是深层土壤。也可通过遗传育种的手段培育高固碳树种,结合地上、地下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同时可以调整森林的轮伐期,例如杉木轮伐期从22—25年延长至30年甚至35年,有助于恢复土壤养分平衡,确保氮素和磷素保持平衡稳定。所以,我们要采用生态轮伐期概念,既能保障生态系统完整性、健康和可持续性,同时能生产高价值大径级木材。还可以通过改变人工林经营方式,利用不同树种混交提升固碳能力,特别是我国幼林和天然次生林居多,具有较大的增汇潜力。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必须保护、修复和利用好这些森林,这样才能继续通过基于自然的森林固碳的途径来助推实现碳中和目标、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第三是多功能地可持续经营森林。鉴于森林生长的周期性,需研究如何高效投资,使森林建设成本效益最大化。预防气候变化、干旱、增温及病虫害对森林的不利影响,并选择适应气候变化的树种。确保树种建造和森林群落结构稳定,提高地上和地下土壤固碳能力,实现高固碳功能。目前,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可消纳我国约10%—15%的二氧化
碳排放,是经济有效的方案,而且增强陆地碳汇,特别是利用森林碳汇,还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多空间。
第四是做碳的替代。木质产品为可更新资源,若房屋器具全由木材制成,可避免钢筋水泥产生的碳排放。木材建筑有助于自然循环,实现净零排放,可以用生物质的产品替代高化石能源排放材料,坚持减碳与固碳齐头并进。总之,在“双碳”目标下,提升森林固碳功能前景良好,对改善人类生产、生活环境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应更好地保护、修复和利用森林。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刘世荣,中国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态学首席
专家,长期从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森林生态恢复的研究,在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经营和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等方面有独到的研究,其主持研究的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为服务支撑国家生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