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位于临高县博厚镇乐豪村的我省首个司法案件
碳汇认购生态修复基地有了新进展——沿海滩涂上,一片新栽种的红树苗迎风挺立,茁壮成长。
10月22日,海南日报记者从省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了解到,基地购买红树苗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破坏者缴纳的林业碳汇认购金。该认购金定向用于植绿复绿、生态环境修复,实现了林业碳汇的储值、变现功能,探索推进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
省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官夏国华介绍,基地建设的第一笔资金,来自琼海某建材有限公司非法占用农用地损害公益案——2017年5月至2019年期间,该公司为扩大生产经营,在未办理临时使用林地许可手续和林木采伐许可手续的情况下,擅自砍伐、毁坏租用地上的橡胶树、槟榔树等植被,非法占地面积32.33亩。经鉴定,非法占地全规划为III、IV级林地。
事实清晰,涉案企业负责人认罪认罚,追责追偿却陷入两难境地。
记者了解到,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检察机关的常规做法是责令企业恢复受破坏植被,追究企业或企业负责人刑事责任。鉴于该公司的采矿权期限未满,并已取得临时使用该林地许可,不宜也不能在原地“补植复绿”修复生态环境。但如果只赔偿,后续监管、使用缺乏有效机制;而如果采取异地补种,周期长、修复成果又无法保障。
“面对该情况,我们创新引入购买‘碳汇’的替代修复方式。”夏国华介绍,经专业机构测算认定后,检察机关诉请涉案企业支付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费25.052987万元,以认购“林业碳汇”的方式,替代履行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赔偿责任。
今年6月5日,在社会各界的见证下,涉案公司负责人陈某通过临高县林业碳汇交易
平台,认购了2500余吨林业碳汇,并当庭缴清“碳汇”认购金。
如今,认购金变成了株株红树林,摇曳在沿海滩涂,而当地村民则担起了管护职责。
临高林场场长李逸告诉记者,“基地聘用村民进行补植管护和抚育,以增加村民收入渠道。此外,开发碳汇产品,可以增加村民碳汇收益,以后卖了‘碳’,村民也能分红。”
和林木打了几十年交道的李逸正见证着,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不断深化,好空气“变现”成了真金白银。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