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碳”产业化,鼓励各方投入生态修复
一是社会力量助推“蓝碳”产业化。鼓励引入社会资金支持红树林的修复与建设,通过生态修复基金等融资手段,设立“红树林生态银行”,通过收购和入股等方式,多样化融资渠道,增强“蓝碳”产业化的资金支持;将“蓝碳”碳汇项目融入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规划,鼓励在规划阶段考虑碳汇项目,用碳汇收益维持后续的生态修复和社区支持,确立可持续市场机制来保障项目成效;充分利用社会公益组织的积极作用,授权其参与“蓝碳”项目开发、管理“蓝碳”项目收益,以公益组织为载体的“蓝碳”信用认证标准,将收益用于维持生态修复效果。二是科研体系支持“蓝碳”产业化。促进产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调查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分布,特别关注盐沼湿地和海草床固碳状况,推动“蓝碳”科技创新,研究碳汇渔业的固碳机制和增汇技术;推广新技术和模式,建立完善的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持续推进高固碳能力的海洋修复工程,为碳汇型海洋牧场发展提供支持。三是岛屿经济体助力“蓝碳”产业化。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加强中国与岛屿经济体的合作,以“蓝碳”项目作为切入点拓展海洋合作领域;与沿线岛屿经济体合作开展“蓝碳”示范项目,涵盖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渔业、海洋微生物等领域,促进现代化渔业养殖技术在以捕捞为主的岛屿国家的应用;推动绿色能源产业走出去,为能源短缺的岛屿经济体提供支持,共同开展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合作基础,加强与岛屿经济体的蓝色伙伴关系。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