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物技术改造植物,在荒原野地开辟新碳汇用地
在生物碳汇中,植物碳汇占据核心地位。有数据显示,全球生物总碳汇约为5500亿吨,其中植物碳汇约为4500亿吨,占比达81.8%。
据2021年发表于《自然-生态学与进化》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一个科研团队从1.8万份此前当地关于植物地下根系重量的研究中提取数据,利用机器学习将数据推演到全球生物量估算和地图中,最后将研究结果与现有生物量估算模型进行了比对。结果发现,全球有24%的森林、灌木和草原的生物量储存于地下,约含有1130亿吨碳。
这个惊人的数字意味着植物地下生物量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王佳伟介绍,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植物的根系分布在1-1.5米深的土壤中,“如果通过基因改造,让植物的根扎得更深,就能将碳埋入更深的地下。而这通过植物自主生长就能完成,与依靠人工的碳捕捉、碳封存技术相比,性价比非常高”。
这项研究还发现,气温和降雨量在植物根系生长中起着很大作用。在寒冷干燥地区,植物地下碳储量更高,其中蒙古高原的地下碳储量最高。相比之下,温暖湿润地区地表以下的生物量就少得多。全世界的森林生物量平均有22%处于地下,而灌木林和草原的地下生物量分别为47%和67%。
王佳伟说,现有的植物固碳方法主要从生态管理的角度出发,其固碳效果并不理想。比如,在农田通过秸秆还田、生物质废弃物炭化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手段,的确可以增加土地中的有机碳含量,但这些土壤中的碳元素很快又会随着植物的“生老病死”,最终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回到大气中。即使是碳汇本领较大的森林,也只是在成长期固碳能力强,变为成熟林之后,其对碳的固定与释放就会达到一定平衡,吸收碳的能力就会下降。
“未来植物学家要做的是通过生物技术创新,改造植物,让它能够吸收更多的碳。”王佳伟说,现在学界认为比较可行的途径主要有植物高光效改造(提升固碳能力)、非豆科固氮植物创制和土壤微生物互作能力提升(减少化肥使用)、创制更大更深根系的多年生作物(储碳于根)、高效植物生物质利用(延长储碳时间)等方向——如果可以创制出一系列固碳本领高强的植物品种,能适应不同环境,人们就可能在各种荒原野地种上固碳植物,这将在保证不与粮争地的情况下,开辟出大量的新碳汇用地。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