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3月21日是第十个国际森林日,今年的主题是“森林与可持续生产和消费”。
2007年,第6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国际森林文书》,后将其更名为《联合国森林文书》。这是国际上第一个关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国际协议,凝聚了世界各国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共识,旨在通过全球森林可持续经营,消除贫困、改善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我国开展《联合国森林文书》示范
履约十周年。
2012年以来,我国先后确定了17个履约示范单位,我省的永安市、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分别于2012年和2021年被纳入其中。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
绿色约定。从粗放经营到可持续经营,从一味索取到取之有度,森林资源面貌焕然一新;更加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地球之肺”,则源源不断地输出优质生态产品,释放
绿色福祉。
守护“一草一木的安全”
3月20日早上8点,42岁的游真祥骑上摩托车从永安市洪田镇小磉村的家里出发,抵达高岭山场。他全副武装,徒步进山,开启新一天的巡护之旅。
作为永安市金盾森林资源管护有限公司的专职巡护员,他担负着小磉村、马洪村、水西村、水东村4个村庄周边近2.5万亩山场的管护责任。
这段时间,闽西北气候较为干燥,加之清明节将至,森林防火任务艰巨。游真祥随身携带的智能终端,实时记录着他的巡护轨迹。一旦发现火情或盗伐乱象,他将第一时间与后台联动,团队协作,及时处置。与此同时,10多台专业无人机在永安山林上空盘旋,与巡护队员们共同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巡护网络。
“我们守护着这片山林一草一木的安全。”游真祥担任巡护员已整整10年。10年间,他感受最深的变化是,破坏森林的现象少了,林区更加和谐了。
10年前,这里是另一番模样。尤其是蚂蚁搬家式的零星盗伐,给森林资源带来了隐忧。
“特别是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零星盗伐现象比较突出,大到山头被剃‘秃顶’,小到一两根‘择伐’摩托车运载回家。”游真祥还记得,光是2012年,当地国企福建省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有的山场,便被“搬”走700余立方米林木。此外,毛竹扩鞭、抢种、套种等侵占林地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这种乱象的背后,是传统森林管护模式的局限性。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分林到户,大部分林农选择自我管护,对于没有分户的生态公益林,推行的则是‘村推、村聘、村管’的护林员管护模式。”永安市金盾森林资源管护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霖说,囿于护林员待遇不高、护林动力不足等因素,森林管护效果不尽如人意。
改变出现在2012年。这一年,永安市被原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首批12个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示范单位之一。
“我们力求通过加强履约示范单位建设,引进、消化、吸收国际森林经营先进技术和理念,总结不同类型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模式,建立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经验分享
平台和最佳实践展示窗口。”省林业局计划财务处一级调研员袁国胜说。
引入社会化服务,建立专业化管护机制,正是永安作为履约示范单位的探索之一。2013年,当地组建了全省首家专业化森林资源管护企业——永安市金盾森林资源管护有限公司。
“我们采取‘谁出资、谁受益’的企业化运作模式,面向社会招聘以退伍军人为骨干的管护队伍,加强培训,严格管理,优胜劣汰。”李霖说,专业化森林管护实行网格化管理,设立10个巡防中队,划分102个管护网格,“队员就是网格内的森林管家,中队长相当于小区的物业经理,业主对管护服务的满意度是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
与此同时,专业化营房、无人机等现代化装备,智能巡护终端、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也在日常森林资源管护中得以应用。
目前,金盾公司管护着永安超过80%的森林资源,管护效果日益显著。“以森林火情处置为例,50亩以内的一般性火情,基本能在15分钟之内赶赴现场、30分钟之内完成扑救。”李霖说,永安林区盗伐、毁林、侵占等破坏现象已大幅减少,林分质量明显改善。同时,规模化、专业化的管护,让永安集体林场的管护成本降低了50%。
激活绿色生产力
上杭白砂国有林场九岗管护站分布着一片杉木大径材人工林。去年夏天,福建农林大学杉木研究课题组在此间开展的样地调查显示,这是全国已知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杉木大径材林:4200亩基地内,杉木平均胸径31厘米,树高21米,其中最大单株胸径65.3厘米,树高27米,单株蓄积量3.91立方米。
“开通一条路,砍掉干扰树,调整郁闭度,留下目的树,套种珍稀树,封山加管护。”场长邹秉章用30个字总结了其中的奥秘。这片1986年营造的人工林,如今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平均蓄积量达到省级速丰林标准的1.4倍,是当地杉木平均蓄积量的2.4倍,每公顷产值可增收36万元。今年,林场将对其优化改造,套种珍贵树种,提升森林景观,建设森林康养基地,发展森林旅游,在“卖木头”之外,探索生态产品变现的更多可能性。
森林不仅是重要的生态屏障,还是重要的“钱库”“粮库”。如何在可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作为《联合国森林文书》履约示范单位,白砂林场开启了一系列探索。
国有林场起于荒山之间。上世纪50年代,我省掀起了一股大办林场的热潮。一支万余人的林业大军挺进江河两岸、水库周边、风沙前线等生态脆弱区。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国有林场为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供应木材资源。但依赖“砍树经济”,终究难以为继。
2016年,为期三年的国有林场改革在福建启动。“少砍树”“回归生态本位”是这轮改革的关键词。改革前的2014年,白砂林场木材采伐量约1亿立方米,改革完成时,这个数字下降到8000万立方米,并且还将继续减少。
采伐量降低,收入锐减,财政又尚未实现完全兜底,钱从哪里来?
“我们跳出‘砍树经济’的局限,拓展森林资源的非物质利用方式,探索‘不砍树也致富’的新路径。”邹秉章说,白砂林场通过发展森林旅游,打造杉木大径材风景游憩示范林、林下药用植物种植精品园,建设森林康养和生态教育基地,谋求“从以采伐林木为主向以利用森林生态资源、促进森林资源共享为主的转变”。
利用林下空间,白砂林场已生成了一座500亩的“百草园”。
“这里示范栽培了黄花远志、草珊瑚、多花黄精、七叶一枝花、麦冬、三叶青等150多种药用植物,旨在打造集科普教育、药用植物精品展示、药用植物推广应用于一体的示范园。”邹秉章介绍说,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在“百草园”试验成功后将进入产业化应用,并通过示范带动,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绿色方案。
为可持续经营提供创新支撑
在白砂林场食水井管护站,间隔250米的两座山头上,分别矗立着一座观测塔,一座是主塔,高35米,另一座副塔高22米,两塔之间架设着缆线轨道。通过轨道,携带着自动观测设备的移动平台,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往复移动,须臾不停地采集着二氧化碳通量等数据。
这是白砂林场与加拿大皇家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开发建设的世界首创双通量塔移动观测平台。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
碳汇能力。然而,在不同气候、地势等条件下,如何精准测算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
碳汇能力?如何通过科学经营,增加森林碳汇?该平台便是为此应运而生的。
“我们通过高频采集二氧化碳通量等数据,定量研究亚热带山地森林碳汇的时空分布和演变趋势,精准测量森林碳汇能力。”邹秉章说。
白砂林场还与高校共建林业碳汇示范林——示范林布设137个样地,选择10个不同树种,通过不同经营方式,采用多源卫星影像、无人机高光谱与激光雷达技术,高频监测森林生态系统变化情况,由此形成的科研成果将持续赋能碳达峰、
碳中和。
基于这些研究数据,林场在营造人工林时,可以有的放矢地合理选择树种、增加造林密度、增加土壤有机磷等方式,以提高森林碳汇能力。
森林可持续经营需要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因此,科技创新是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的关键词。
通过产学研协作,白砂林场正成为福建林业科研高地:作为福建龙岩国家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核心区,目前已与国内外10余所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共建,建成气候变化背景下树种多样性、功能特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平台,全球第五家、中国首家研究树种菌根类型试验地,以及世界首创的双通量塔移动观测平台、森林经营碳汇试验林等60个示范点。
在永安,丰富的毛竹资源使当地形成了以竹工程板材、普竹板为主,竹香芯和竹机制炭占优势的产业集群,其中竹木集装箱底板占全球市场份额30%以上。2021年,全市竹产业产值95.5亿元,相关从业人员约6.3万人,是当仁不让的富民产业。
但要把一根竹子“吃干榨尽”,同时兼顾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样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近年来,竹产业发展面临创新动力不足等瓶颈:传统竹材加工业占据主导,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专业设备研发不足,加工业自动化水平有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有感于此,永安成立了全国首家民营竹业科技服务机构——永安市竹产业研究院。
“我们践行竹业科技服务社会化原则,将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引进竹乡,为竹产业转型升级搭建常态化服务的公共平台,同时建立国内领先的竹产业
专家顾问库,建设全国首个以竹创业为主题的众创空间,全力孵化小微竹类创新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刘秀说。
记者手记
人不负青山,青山必不负人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今年的国际森林日聚焦“森林与可持续生产和消费”。
森林不仅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还拥有强大的生产功能,源源不断地供应着人类所必需的木材、燃料、食品、药材等产品。但任何形式的利用,都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不应超过森林系统自身的承载力与自然更新速度。
森林可持续经营,涉及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多环节。
在造林环节,要充分考虑环境影响,在树种选择、施工作业、抚育管理等方面遵从科学原则,落实环保措施,避免以绿化之名破坏生态。在采伐利用环节,对天然商品林、生态公益林、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等生态价值极其重要的林分,应当严格落实禁、限伐政策;人工商品林同样要遵循科学利用、合理采伐的原则,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从数量型资源培育利用方式转向质量型,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产业附加值。同时,还应不断丰富森林资源应用场景,拓展森林多种功能,探索林下经济、森林康养、林业碳汇等非木质化利用方式,从“卖木头”转向“卖空气”“卖体验”“卖文化”,真正实现“不砍树也致富”。在消费环节,则要科技与理念两头发力,让循环利用成为绿色消费新风尚,同时积极寻求“以竹代木”等替代品,优化消费结构。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节制的予取予求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科学开发、永续利用,才能实现“人不负青山,青山必不负人”。
什么是《联合国森林文书》?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整理
《联合国森林文书》原名《国际森林文书》,全称是《关于所有类型森林的无法律约束力文书》,于2007年12月第62届联合国大会正式审议通过。2015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定将其更名为《联合国森林文书》。
《联合国森林文书》是国际上第一个关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国际协议,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国家和国际行动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主要目的是:加强各层级的政治承诺和行动,以推动所有类型森林的可持续管理得以有效实施,实现全球森林目标;强化森林对实现各类国际发展目标的贡献,包括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的平台。
2012年,原国家林业局选定12个单位作为首批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示范单位,截至目前已发展为17个。示范内容从传统的森林经营逐步扩展到森林文化、自然教育、森林康养、国家公园建设、城乡林业融合发展等领域。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