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蓝碳系统”,拥有怎样的“超能力”?

文章来源:知识就是力量刘毅2022-03-01 11:44

什么是“蓝碳系统”,拥有怎样的“超能力”?

蓝碳,即蓝色碳汇(海洋碳汇),是相对于陆地森林所固定的绿碳的一个比喻。蓝碳系统究竟有什么样的“超能力”?其中的红树林又为什么被称作“海岸卫士”呢?让我们一起去文章中找寻答案吧。
 
海岸带的守护者
 
海岸带蓝碳,作为地球上最密集的碳汇之一,指的是海岸生态系统所能够捕获和储存的大量永久埋藏在海洋沉积物里的碳。目前公认被纳入海岸带蓝碳碳循环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等,但不包括珊瑚礁。滨海盐沼广泛存在于中高纬度地区,也是中国最普遍的湿地类型之一;海草床则是由一类开花的草本高等植物海草所组成的大面积的、连片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和重要食物链,具有稳固近海底质和海岸线的作用。但对于海岸带蓝碳而言,最为重要的还是红树林。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由于涨潮时被海水部分淹没仅树冠露出水面,故被称为“海上森林”。有时红树林被海水完全淹没,只在退潮时才露出水面,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海底森林”。为了适应高盐、间歇性潮水浸淹、缺氧等潮间带特殊生境,红树林演化出了富含单宁酸、胎生、奇特的用于支撑和呼吸的根系,以及拒盐、泌盐等特殊本领,可谓是植物界的“特长生”。红树林是由红树植物组成的,这些红树植物富含单宁酸,导致割开的树皮暴露在空气中会被氧化成红色而得名。
 
红树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也是生态服务功能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具有抵御风暴潮、保护堤岸、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海水、调节气候、科学研究等重要作用,素有“造陆先锋”的美誉。此外,红树林还具有固碳、储碳的重要生态功能。
 
会打“组合拳”的“武林高手”
 
早在1997年,“红树林之父”林鹏院士就提出,中国红树林具有高生产力、高归还率、高分解率的“三高”特点,证明了红树林在固碳储碳方面的优势。研究表明,仅占全球陆地总面积0.1%的红树林,其固碳量却占全球总固碳量的5%。
 
红树林如此高的固碳能力,主要缘于两大奥秘:其一,红树林具有高生产力,其地下部分长期处于厌氧环境,减缓了根系和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加速了碳埋藏速率;其二,红树林大多分布于沉积型海岸河口,由上游河流和海洋潮汐共同作用带来了大量外源性碳,被固定并快速沉积在地下部分。“开源节流”的“组合拳”使得红树林成为海岸带蓝碳碳汇的主要贡献者。
 
红树林“拯救计划”
 
中国红树林在早期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曾经历了3次较严重的破坏。2000年,红树林面积仅剩2.2万公顷,与1950年的5万公顷相比,骤减了56%。在人为干扰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红树林除了面积的显著减少,还普遍存在群落退化、生产力下降、生物效能大大降低等诸多问题,红树林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迫在眉睫。
 
其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便有红树林造林的实践。早期造林主要目的是抵御风暴潮、保堤护岸。进入21世纪,由于包括红树林在内的湿地面积锐减,湿地修复工作逐渐开展,比如“南红北柳”“退塘还林”等工程。其中一部分是从无到有的单纯红树林造林,一部分转变为在被破坏的红树林林地上(比如将红树林破坏后建设虾塘)重建。此时,在种植方式上坚持“种满”宜林地,并且开始大量使用国外引种的红树植物,如无瓣海桑和拉关木苗木。
 
海上“绿色长城”归来
 
2018年,红树林的生态恢复进入“重塑”期。例如海口市东寨港开始逐步清除保护区内的无瓣海桑和拉关木,以本土红树植物取而代之。然而,不仅仅是造林后的树种替换及林相重塑,更大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为鸟类和大型底栖动物等规划栖息环境成为新的目标。
 
重塑海上森林的理念从单纯地造林增加面积到重建红树林,再转变为重塑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从引种外来树种到重视乡土树种、慎用甚至不用外来树种;从着重“光滩造林”到将“退塘还林还湿”作为主要修复途径。这些变化在造林目的、造林方式、树种选择、修复理念等方面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除了大规模的人工修复红树林外,还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培养和组建保护和管理团队等措施严格保护天然红树林。如今,中国已建立了38个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地,超过75%的天然红树林被纳入保护地范围,远远超过25%的世界平均水平。红树林已经成为中国保护力度最大的植被类型。
 
随着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提出,红树林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研究、潜力开发也迎来了新的契机。2021年12月24日,《湿地保护法》正式表决通过审议,这是中国首次对保护“地球之肾”立法,将于2022年6月1日起施行,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我们已然走在了实现“双碳”的高速路上。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