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碳汇家底需要更多观测数据支撑
“增加了中国气象局7个大气本底监测站的观测数据,使得碳同化的计算相比之前的研究,不确定度降低。”刘毅说。
方双喜介绍,该项研究中的观测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我国唯一的全球大气本底基准观测站(瓦里关本底台)和6个具有典型区域生态系统代表性的大气本底监测站(黑龙江龙凤山站、
北京上甸子站、浙江临安站、湖北金沙站、云南香格里拉站和新疆阿克达拉站),以及日本-俄罗斯高塔观测和卫星遥感等数据资料。
卫星遥感将在
碳源汇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相比地面观测而言,卫星遥感在赤道、海洋等建设地面观测站网难度大的地区具有明显优势。
我国首颗自主研制的中国碳卫星(TanSat)、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支持下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大气浓度反演的净排放”等研究项目,也为该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撑。
王婧表示,大气本底站的数据也是非常重要的。多年来,中国气象局大气本底监测站的温室气体观测数据已广泛用于国内和国际多边多类型科研交流合作。
刘毅认为,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观测站网还需不断完善。未来进一步研究我国碳源汇收支问题,还需要国际多边配合,以充分利用天空地一体化的新技术,开展不同区域人为碳排放和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综合、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