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碳排放量的45% 植树造林工程有了“惊喜”回馈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洪恒飞 陈曼姣 袁2020-11-08 08:59

冰川退缩,冻土融化,全球海平面逐渐上升……这一切归因于陆地上空不断积聚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其中最主要的成分。科学家通过长期监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分析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2010年至2016年,中国人为活动的碳排放量,近一半被陆地生物圈吸收。”近日,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方双喜联合国内科研团队,在学术期刊《NATUR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经过近10年的碳汇观测和计算评定,团队实测的中国陆地植被吸碳能力,比学界对其的固有认知高了一倍。
 
植被吸碳能力 获得数据支撑
 
在浙江临安北部山区,矗立着一个高达55米的高塔,高塔的3个采样口,24小时不停歇地抽取空气样本。高塔旁几间实验室里的高精密仪器,记录着每一毫升样本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这是方双喜团队监测碳汇的站点之一。
 
据介绍,产生二氧化碳的源头,被称为碳源,来自自然界和日常人类活动的排放。森林等植被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被称为碳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修复等措施可有效提高碳汇。
 
“我们从国内6个站点测得2009年至2016年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摩尔分数,也利用了碳卫星遥感技术测量的植被土壤数据,估算出,在2010年至2016年,中国陆地生物圈的平均碳排放量为-11.1±3.8亿吨,相当于这一时期国内每年人为排放量的45%。”方双喜解释道,也就是说,在这7年里,中国人为活动的碳排放量,近一半被陆地生物圈吸收。
 
方双喜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团队绘制的图表。图表显示,2010年到2016年数据显示,我国植被覆盖面积逐年增加,与此相对应的是,陆地生物圈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呈现出相同的增长趋势。“对比当前世界对中国陆地生物圈的固有认知,我们猜测,这其中植被发挥的作用可能一直被低估了。”
 
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截至201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1.66%,森林面积达到2.08亿公顷,人工林保存面积6933万公顷,居世界首位。
 
“植被吸碳能力有了数据支撑,陆地植被已成为二氧化碳的‘高效回收站’。可以说,它们为积极保护环境、乐衷植树造林的人们送上了一份惊喜。”方双喜表示。
 
坚持森林养护 回应自然之力
 
1991年,中国气象局在青海省瓦里关建立我国首个观测站,开展了温室气体等要素的定点长期观测,时间长达三十年。这将近30年的观测数据,包含了我国大气二氧化碳的最长时间序列和最完整的观测信息。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1044150号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