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开发可激活碳交易场外市场的流动性
7月8日,苦等一年半后,顺昌县国有林场开发的竹林碳汇,终于部分售出。但仍有5万余吨减排量待价而沽。
“不是不想卖,而是卖不动。”王丽英坦言,市场流动性不足,制约着林业碳汇的发展,“2016年底开市以来,福建林业碳汇成交单价一度从20多元高位跌至13元。”
福建碳市场所依托的
平台——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碳交易业务负责人林丛表示,全省共7个林业碳汇项目获主管部门签发,涉及面积46万亩,碳汇量118万吨。截至目前,福建林业碳汇已累计成交178.41万吨,成交额达2689.43万元。其中部分经历贸易商转手交易。
交易体量位居全国前列,但福建林业碳汇的存量远不止于此。
“全省累计报送的林业碳汇项目共28个,其中仍有约300万吨未获签发。”省林业局造林处生态工程科负责人杨子清表示,在整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核发部门显得更加谨慎。新的主管部门省生态环境厅,最快也要于今年下半年重启林业碳汇审批工作。
福建省中创碳投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彦春,曾参与福建碳市场制度设计。
他认为,林业碳汇市场低迷,源自国内碳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配额分配机制不尽完善。“为推广碳交易,初期配额发放略显宽松,控排企业对林业碳汇的需求自然就小。”赵彦春建议拓展林业碳汇的交易场景,在碳市场之外寻求流动性。
目前,福建碳市场仅接受权属较为清晰的独立法人的林地,个人及集体林地难以申报。而在顺昌,全县林地面积250万亩,其中集体林地约190万亩,集体林中90%以上为个人林地。
眼下,顺昌县国有林场有意借鉴贵州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经验,自建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导入更多社会购买力。
“将本地贫困户的林木资源纳入其中,为每一株树编号,科学测算出其碳汇量,而后上网面向社会销售,产生的收益将直接进入贫困户个人账户。”王丽英说,按照贵州实践经验,每株产生碳汇量约10公斤,售价约3元,“我们还计划导入景区、商户等资源,公众购买碳汇后,不仅可以获得电子减排证书,还能获得相应积分,用于减免景区门票以及购物”。
这一模式不仅能够激活市场流动性,还能解决林业碳汇开发程度不够的问题。但杨子清也提醒,由此将产生碳市场内外价格双轨制问题,应审慎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