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发展碳汇林业的路径思考

文章来源:大兴安岭日报2016-03-30 23:41

着力加大碳汇宣传力度。普及碳汇知识。各级政府要通过各种渠道,如利用世界环境日、“3·12义务植树节”、世界湿地日、全国科普日等主题日,积极开展科普宣传,进行林业碳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碳汇林业的了解。提高碳汇意识。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作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碳汇林业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造林固碳意识。引导碳汇实践。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企业、个人积极参与以积累碳汇为目的的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良性互动,推动碳汇林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广泛筹集碳汇发展资金。立足自身想办法。保证财政对发展林业碳汇的基本投入,资金主要用于碳汇研究、资源普查、人才引进、对外学习等基础性工作。也可以投入少量碳汇项目开发引导资金,以奖代投,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汲水效应。积极向上争政策。加强与国家和省相关部门沟通联系,突出大兴安岭的生态地位、发展碳汇林业的优势和停产后我们所面临的困境,说服和感动上级领导和部门,为我区开展碳汇林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如可向省科技厅申请林业碳汇科研项目等等。依托优势招客商。将碳汇林业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广泛宣传我区发展碳汇林业的比较优势,做好效益分析,以可观的效益吸引战略投资者。招商对象最好熟悉碳汇林业项目开发流程,且有资金和技术实力,以期少走弯路,并起到示范作用。面向社会募资金。探索设立林业碳汇基金,鼓励企业、工商户及个人捐资,用于开展碳汇造林、森林经营等活动,林木吸收的二氧化碳记入企业、工商户和个人碳汇账户,并在网上予以公示。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认真摸清森林碳汇家底。摸清存量情况。原来我区沿用的生态价值为1163亿元,但伊春的森林面积(310万公顷)比我区小,生态价值却测算为1.26万亿元。因此,有必要聘请权威部门和专家,对我区森林生态价值进行重新测算,特别是要测算现有的森林面积和蓄积,每年可吸收并固定多少二氧化碳。掌握增量空间。只有在2005年2月16日以后开发的项目,才能申请ccer林业碳汇项目。对符合时间要求的宜林地块、符合国家发改委备案的碳汇造林方法学的已造林地块及可开发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地块,要登记造册,建立全区碳汇林业的资源信息库。确认碳汇能力。在不同树种、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森林的固碳能力一定不同。因此,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对我区主要树种开展异速生产方程研究,科学估算本地主要树种碳量,为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奠定基础。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积极进行碳汇交易尝试。加快推进现有碳汇造林项目。对图强林业局和十八站林业局的碳汇造林项目,要加大支持力度,力争早日在国家发改委签发核证减排量,直至进入碳交易市场挂牌交易,完成交易全过程,对全区开发林业碳汇项目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开发ccer碳汇造林项目。cdm造林再造林项目要求标准高,开发难度大,应立足于国内实际,以ccer项目开发为突破口,寻求我区碳汇林业发展路径。探索开发cdm碳汇造林项目。按照cdm程序操作,在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且产生减排量的前提下,既可以申请ccer项目,缩短项目开发周期,也可以继续申请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用好本地人才。地区营林局、农林科学院、图强林业局和十八站林业局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熟悉大兴安岭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成为发展我区林业碳汇事业的中坚力量。引进高端人才。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对于某个项目或难点环节,聘请专业人才进行指导和攻关;或与专业咨询公司合作,由专业公司具体操作。培养后备人才。在实践中培养碳汇后备人才,让有培养前途的年青同志全程参与正在进行的林业碳汇项目。在职业学院增设森林碳汇专业,或与国内外相关高校合作委培所需人才,重点培养碳汇林业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国家发改委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主办单位:中科华碳(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易碳家期刊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区22楼三层 联系电话:010-51668250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1044150号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