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精云院士领衔发布新中国森林碳汇预测模型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2015-08-03 22:51

一般认为,据粗略推算,150公顷造林可吸收、固定一架波音737飞机的碳排放,15亩造林能固定一辆奥迪车的碳排放。森林碳汇是名副其实的“减排大户”。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同时,森林碳汇也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有效途径。通过技术改造实行减排二氧化碳,每吨的成本一般约100美元;而通过林业碳汇,每吨的成本大概只有10美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国际上要我们放缓经济发展速度,让我们革新技术,这在短期内会影响经济发展,中国森林巨大的碳汇作用至少可以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争取一定的空间。”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植物所副研究员胡会峰告诉《中国科学报》。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根据他们的研究,在2005年到2050年的45年间,我国森林平均每年吸收大气中78.8百万吨碳。依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能源消耗和水泥生产数据得到1977~2008 年间中国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年均碳排放速率为895百万吨碳。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因此,保守估计中国森林2005~2050年的年均生物量碳汇(78.8 百万吨碳)至少可以抵消掉8.8%的中国化石燃料年均二氧化碳排放(考虑目前节能减排的国家政策,未来2005~2050年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应该低于1977~2008年的标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森林的自然增汇功能,实质上起到了相对碳减排的作用,这将使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胡会峰说。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新的研究思路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长久以来,关于中国森林碳储量的研究有很多,但传统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利用森林清查资料估算我国森林碳储量的现状,或者是过去几十年的变化(主要是生物量方面)上。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我们的研究团队在过去的近20年中开展了大量的这类研究,但对未来森林碳储量的预测研究很少涉及。”方精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而他们最新研究的很大价值在于对中国森林碳汇未来固碳潜力的预测和挖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早在2010年,方精云的研究团队就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一项类似的研究成果。他们利用我国36种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密度与林龄之间的关系,结合我国林业发展规划目标,预测了我国森林到2050年的生物量碳储量变化。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但是,当时的方法由于没有考虑到森林自然死亡以及砍伐等一些干扰对森林生物量碳储量的影响,估算的结果偏大。”方精云坦言,“这次我们采用了新的林级—面积转移矩阵,考虑了森林自然死亡和砍伐的影响,因此,比以前的研究有所改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最新发布的模型显示,中国森林的总生物量碳储量将从2005年的64.3亿吨增加到2050年的99.7亿吨,增长了55.2%。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也就是说,在2005年到2050年的45年间,我国森林将累积吸收大气中35.5亿吨碳(相当于130.3亿吨二氧化碳),“这表明我国森林至少到2050年依然是一个稳定且显著的生物量碳汇”。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国家发改委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主办单位:中科华碳(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易碳家期刊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区22楼三层 联系电话:010-51668250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1044150号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