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规模和2014年任务安排,结合各地25度以上坡耕地和任务申请情况,印发了《关于下达2014年退耕还林还草年度任务的通知》(发改西部[2014]2155号),安排山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4年退耕还林任务500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重大决策,于1999年启动实施,截至2006年底,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1.39亿亩,配套实施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2.25亿亩。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起草的总体方案,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目标是:到2020年,将全国具备条件的约4240万亩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主要是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的15-25度坡耕地。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库。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贮存下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用独特,潜力很大,因此被称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贮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
森林中的碳库一般包含五个部分,即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质。地上生物量是指土壤层以上以干重表示的木本植被活体的生物量,包括干、桩、枝、皮、种子、花、果和叶等。其中,地下、地上生物量以及土壤有机质是较大的碳库,地下生物量是指所有木本植被活根的生物量,但通常不包括难以从土壤有机成分或枯落物中区分出来的细根。土壤有机质指一定深度内(通常为1.0m)矿质土和有机土(包括泥炭土)中的有机质,包括难以从地下生物量中区分出来的细根。森林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于木产品和土壤中,因此,造林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有效缓和气候变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