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易碳家了解到,去年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钢铁、化工、电解铝、发电、电网、镁冶炼、平板玻璃、水泥、陶瓷、民航等首批10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这套方法与国际上已有的基于行业特点的标准相比,有何差异?全面推广过程中可能面临怎样的挑战?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其实它的这个方法从大的框架来讲,是遵循了国际通用标准,包括国际通用的ISO标准和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等。不同之处在于很细节的地方,包括有些排放源包括或是不包括,这可能每个行业都不一样。这本身不是很大的问题。国际上比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欧盟,它们的核算方法都不一样,但都在一个大的框架内。
至于面临的挑战,我觉得比较关键的一点是,因为其他国家出台的是一个强制性报告,所以对于数据质量控制,包括怎么保证数据质量、相关人员要求,都有较明确和清晰的规定。而国家发改委新推出的这10个方法更多是一个核算和计算方法,它有保证数据质量的部分,但写得比较粗,我觉得这可能是最大的挑战。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另外一个挑战,是目前国家发改委这10个行业的东西和7个碳交易试点是平行的,本身可能缺乏一定的协调性。比如说深圳现在已经开始交易了,其他碳试点也基本上做完或者正在做温室气体核查工作。他们所依据的方法和国家发改委的方法并不完全一致。在同一个国家之内,这种所谓的“碎片化”问题可能会存在比较大的障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这个问题的出路,我觉得是要通过一段时间做一定的整合,把它整合成一套所谓完整性的方法。比方说现在7个试点,各自都有一个核算和报告的方法和准则,加上国家发改委又出了1套。换句话说,在有8套差不多,但又不完全一样的方法。那么怎样把这8套整合成1套?国家发改委可能要花一定的时间,由国家出面或国家层面把8套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东西。这是从核算范围来讲的,同时还要大量补充关于数据质量的内容,来保证这个数据是高质量的,包括企业能力建设,这些都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整合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在未来的一到两年内,很多地方的省和市,会在这个方法上建立一个地方性的强制性机制,我相信这是非常可能发生的。“十三五”提出建立全国性的强制报告机制也是很可能的。自愿机制只是提供了技术上的一个标准,至于具体怎么去实施,我相信短期之内地方会有强制性的报告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