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的长卷中,有一抹清雅的底色。它挺拔、坚韧、虚心、有节,承载着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郑板桥笔下,它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王维诗中,它是“独坐幽篁里”的禅意。千百年来,竹子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映照。
爱竹、用竹、写竹、画竹,中国人自古“不可居无竹”。若依此标准,被誉为“中国竹乡”的福建南平也许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地方。
全国每十根毛竹,南平就占一根。南平的竹林面积达652.7万亩,占全国的10%、福建省的40%,是全国毛竹林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竹资源富集。
一根竹子在南平实现了“72变”。从传统的竹盘、竹筷、竹椅、竹桌,到创新的竹高尔夫球钉、竹吸管,再到用于净水、空气净化的竹炭吸附材料,竹子串联成一条
绿色产业链,走向高科技应用。
同是世遗地,同奏“竹文章”。1600公里外,有另一片浩瀚竹海与丹霞地貌相映成趣。隶属革命老区遵义的赤水市,是贵州竹资源第一大县,现有竹林面积132.8万亩。赤水人世代以竹为生,几乎家家户户种竹,农村人均竹林面积8亩多。
这里的竹子倍儿有“松弛感”——竹海森林公园、竹编非遗体验、竹林康养旅游,让游客在竹影婆娑间感受生态之美。赤水人用竹子“编”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满目青翠,绿富同兴。从“文化竹”到“经济竹”,不变的是生态底色。中国人用“一根竹”撬动千亿大产业,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古人爱竹,因其品格;今人用竹,因其价值。从文化象征到低碳未来,竹子的角色在变,其承载的东方智慧与生态理念却历久弥新。
在“以竹代塑”“以竹代钢”的探索中,南平企业研发出竹缠绕复合材料,强度堪比钢材,却更轻、更环保,已应用于城市管网、建筑结构甚至航天领域。科技企业用竹子制作出可降解的竹纤维餐盒,年出口额突破亿元,让“中国竹”走向世界餐桌。
“武夷竹立方”生态科创馆内展示的竹创新产品
用科技让竹子“硬核”起来,南平推动“全竹利用”——竹材加工剩余物制成竹炭、竹醋液,用于土壤改良和污水处理;竹叶提取黄酮类物质,开发保健品;甚至竹粉也能做成生物质燃料,实现“零废弃”。截至目前,南平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528亿元,科技让这片古老的竹林,焕发出全新的经济价值。
解锁绿水青山“变现”新路径上,赤水创新推出“竹林
碳汇”交易,让农民不仅能卖竹子,还能“卖空气”——通过科学测算竹林固碳能力,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真金白银。
“竹子不仅长在山上,还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58岁的周文芬是赤水当地居民,也在竹产品生产加工公司上班,公司生产全竹地板、竹家具,品种多,规格全,最近还和光伏产品公司合作,生产最大承重量12吨的竹制货运托盘,打开新市场。
何以中国?或许,一根竹子就能给出答案——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在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中,以竹为笔,以绿为墨,书写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未来。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