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近日,河口区与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中建碳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实施的“河口区滩涂
碳汇方法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研究成果《飞天碳
方法学滨海湿地滩涂》已在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碳普惠分会成功备案。标志着我国首个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滩涂
碳汇方法学实现实践转化,开创湿地碳汇开发新范式。
据介绍,在东营市河口区的滨海滩涂湿地,取样工作人员通过割取碱蓬苗,测量生物量,在其生长区域用专业工具采集土壤样本。后续经实验室分析,结合碱蓬苗及土壤含碳数据,就能算出这片滩涂的碳汇量。
历时9个月攻克技术壁垒,《飞天碳方法学滨海湿地滩涂》获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碳普惠分会权威认证,填补了国内滩涂碳汇计量体系空白。河口区主导参与编制的该方法学的发布,对于推动区域滩涂资源的高效、多元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彰显了河口区在推进双碳领域研究的领先地位。
“根据飞天碳滩涂碳汇方法学,我们通过输入数据代入碳核酸公式计算出每亩可产生0.08吨的碳汇量,5000亩的滩涂预计可产生400吨的碳汇量。”东营金元数智科技有限公司运营部部长杨天娇说。
河口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湿地碳汇资源,为碳汇项目开发筑牢了根基。全区50万亩滨海湿地,若参照国际VCS海洋湿地蓝碳开发标准,每年预计可产生4万吨碳汇,实现400万元的经济价值。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