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盟宣布通过连接欧洲基金启动一项价值6亿欧元的资金计划,旨在加速关键跨境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重点聚焦氢能相关项目,意图构建泛欧氢网络,促进清洁氢的生产、运输和应用,助力欧盟实现其气候与能源目标。事实上,一直以来欧洲氢能产业的发展始终不达预期。据油价网近期报道,截至2023年底,欧盟仅安装了62兆瓦的电解槽产能,这与欧盟设定的2030年安装62吉瓦电解槽产能的目标相比仅占0.1%。与此同时,欧盟计划到2030年生产1000万吨无碳氢气并进口等量氢气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凸显出欧洲氢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欧洲氢能战略的兴起
4年前,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洲
绿色协议》,核心目标是使欧洲2050年实现
碳中和。氢能被视为实现该目标的关键要素。因此,欧洲计划2030年前实现可再生氢气的大规模消费,还要构建起庞大的电解槽产能体系,以推动能源结构的深度脱碳,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并发展新兴的氢能产业,带动相关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增长。
欧洲各国纷纷制定了氢能发展路线图。北欧国家试图利用风能等
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工业发达地区则着眼于工业领域,尤其是化工制造和钢铁生产等重工业,逐步用氢气替代传统化石燃料,以降低
碳排放。在政策支持方面,欧盟通过各种补贴、优惠政策和研发资助计划,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投身氢能领域,加速氢能技术的突破和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理想与现实存在落差
从产能建设来看,截至2023年底,欧盟仅有的62兆瓦电解槽产能,与目标存在巨大差距。在氢气消费端,2023年,欧盟国家氢气总消耗量为720万吨,比2022年下降2.5%,其中超过99%的氢气供应仍依赖天然气制氢或其他化石燃料生产的灰氢,绿氢占比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一现状是生产成本与基础设施建设两大瓶颈造成的。在生产成本方面,绿氢制备成本远高于灰氢。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的成本约是传统蒸汽甲烷重整法生产灰氢的4倍,使得绿氢在
价格上处于劣势,难以吸引企业和消费者。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氢气的生产、储存、运输和分配所需的专用设施严重滞后。由于缺乏大规模的应用需求作为支撑,企业和投资者对建设氢能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不高,进而造成了恶性循环:即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了氢气的广泛应用,而应用不足又阻碍了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建设与完善。
欧洲的困境并非个例。近年来,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宏大的氢能发展计划。比如,美国去年宣布打造7个区域氢能枢纽,并投入70亿美元公共资金予以支持;智利、澳大利亚和埃及等国家凭借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积极筹备绿氢出口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宣布的制氢工厂建设计划总数接近1600座。但氢气生产商却普遍陷入了产品滞销困境。彭博
新能源财经数据显示,仅12%的制氢工厂与客户签订了承购协议。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交通运输,若要实现氢能的大规模应用,都需要对现有设备和技术体系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升级,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同时还伴随着较高的技术风险。
在工业领域,传统工厂的生产设备基于化石能源设计和建造,若要改用氢气,需要对设备进行全面改造,包括燃烧系统、输送管道等。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可能导致工厂停产改造,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
在交通运输领域,氢燃料汽车虽被视为未来发展方向,但目前面临加氢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车辆成本高昂、续航里程和加氢时间有待缩短等问题,制约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市场的推广应用。
氢能应用的潜在突破领域
在工业应用领域,石油精炼行业有较大的潜力。炼厂是氢气的传统用户,其生产工艺对氢气有持续且稳定的需求。将现有的灰氢供应体系逐步替换为绿氢或蓝氢,在技术对接和市场推广方面相对容易,为氢能项目提供了较可靠的市场基础。金融机构也倾向于提供资金支持,从而降低了项目的融资难度和成本。一些欧洲的大型炼油企业已开始尝试在部分生产环节引入绿氢,通过与制氢企业签订长期供应协议,逐步提高绿氢在氢气总消耗量中的比例。这不仅有助于炼油企业减少碳排放,而且为氢能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需求支撑,有望成为氢能在工业领域大规模应用的突破口。
在特种车辆领域,燃料电池的应用已取得一定进展,并展现出广阔的前景。以叉车为例,氢燃料电池叉车在物流仓库等应用场景中有明显优势。相较于传统电动叉车,氢燃料电池叉车的加氢时间大幅缩短,仅需几分钟即可完成加氢过程,而传统电动叉车的充电时间往往需要几个小时。与此同时,氢燃料电池叉车的续航里程更长,能满足长时间、高强度的物流作业需求,有效提高物流作业效率。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成本持续降低,氢燃料电池在特种车辆领域(如垃圾清运车、机场地勤车辆等)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在乘用车领域,虽然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仍处于发展初期,但一些汽车制造商已推出氢燃料电池汽车原型,并积极开展路试和技术优化工作。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成熟、储氢技术的改进,以及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未来有望实现商业化量产,从而改变出行方式,为氢能的大规模应用开辟广阔的消费市场。
政策支持与国际合作将成助力
政策支持是氢能产业进一步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政策手段来降低氢能生产和应用的成本,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如对绿氢生产企业给予直接的财政补贴,弥补其与灰氢的成本差距,使绿氢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价格优势;对购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消费者给予税收减免或购车补贴,降低消费者的购车成本,提高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竞争力;制定工业领域碳排放的强制性标准,促使企业加快采用氢能等清洁能源,为氢能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提供低息贷款等方式,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对氢能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加速氢能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提高氢能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储存和运输性能等。
加强国际合作也是推动氢能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氢能技术、资源和市场方面有不同优势。拥有丰富可再生能源资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等)的国家可为制氢提供充足的清洁能源;部分国家在氢能应用技术研发、燃料电池制造、储氢技术等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补和市场拓展,实现清洁能源的高效转化和氢能的规模化应用;国际组织可在协调各国氢能政策和标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氢能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建立全球统一的氢能市场规则和质量标准,推动氢能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当前,欧洲氢能经济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但从全球范围来看,氢能作为未来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识别和把握潜在的突破领域,借助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的力量,逐步克服生产成本、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发展等方面的难题,欧洲乃至全球的氢能产业都有望逐步走出困境,迎来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在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欧洲最大电解水制氢项目开车运行
本报讯 近日,巴斯夫宣布,德国乃至欧洲规模最大的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项目已在德国西南部的路德维希港工厂开车运行。该项目建设周期共两年,由巴斯夫与西门子能源公司合作建设。该项目每小时能制备1吨绿氢,全年运行下来可减少7.2万吨温室气体排放。
该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了高度集成的绿氢供需一体化,生产的绿氢直接作为巴斯夫旗下化工厂的原料,用于生产氨等化学品。该项目得到德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气候行动部提供了高达1.243亿欧元(合9.759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巴斯夫执行董事会成员兼路德维希港基地负责人沙普温克尔表示:“该项目的投用,使我们能为客户提供
碳足迹更低的产品,助力他们实现气候目标。”
近期,欧洲部分国际能源巨头纷纷在绿氢产业赛道上大举投棋布子。壳牌去年7月宣布,对REFHYNE II期PEM电解水制氢项目做出最终投资决定,有望于2027年上线,届时每日将生产44吨绿氢。该项目位于壳牌德国能源化工产业园,所产绿氢也将直接作为原料满足该产业园生产交通燃料的需求,从而实现高度集成的供需一体化。(辛尚吉)
美国或将削减氢气中心资金
本报讯 据烃加工网站近日报道,美国能源部正考虑削减全国7个氢气中心中的4个氢气中心的资金,涉及金额约40亿美元。这些氢气中心成立于拜登政府期间,旨在迅速启动清洁氢气的生产,加速美国脱碳进程,并将产出氢气输送给钢铁制造厂和水泥厂等工业用户。
美国能源部发言人表示,正对全国的氢气中心进行详细审查。加利福尼亚州氢气贸易组织执行董事特蕾莎·库克表示:“发展氢能可以推动美国能源独立,减少碳排放,并提供大量高薪就业机会。像加利福尼亚州氢能中心这样的项目已使美国经济受益,削减氢气中心的资金只会影响加利福尼亚州的居民。”
(李 嵩)
法国发现世界最大储量白氢
本报讯 据氢能中心网近日报道,法国地质资源实验室与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摩泽尔省福尔施维勒地下1200米处发现了4600万吨天然氢,相当于全球灰氢年产量的一半以上,价值约920亿美元。这一发现有可能重塑全球能源战略,提供一种新的无碳燃料来源,并使法国在氢气生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此类天然氢名为白氢,是在地壳中天然生成或存在的氢资源,无须工业生产,因此碳排放为零,是最理想的低碳能源解决方案之一。多年来,制氢行业一直面临着两大挑战:生产绿氢的高成本和生产灰氢造成的污染。白氢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由于白氢自然生成于地下,它不需要电解等能源密集型工艺予以处理,也不依赖化石燃料生成。如果其他地方也存在类似的氢矿藏,全球能源生产或将发生重大转变。
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雅克·皮罗农博士表示:“研究表明,白氢可能广泛存在于地层中。如果我们能找到提取和使用它的有效方法,我们就可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中找到一条全新的路径。白氢不但可以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减少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还可以为氢能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接下来,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白氢,并开发出安全、高效的提取方法。”
法国发现白氢的
案例或将提振欧洲各国对氢能产业的信心,鼓励各国积极开展地质调查,进一步推动欧洲脱碳进程。(秋 离)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