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的
绿色发展程度与特点具有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其中纺织业的
绿色转型基础较差,其绿色发展进程亟待持续关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多位
专家,日前在《环境工程技术学报》上撰写的一份题为《长江经济带纺织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差异》研究报告表达了上述观点。
研究报告认为,纺织业应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兼顾短期应对与长期规划,统筹做好科学有效的政策引导,将减污降碳的需求转化为纺织行业发展的增长点。
中国是纺织大国,拥有完备的纺织产品制造体系。2000年至2022年中国纱、布、化学纤维产量分别扩大了4.14、1.69、9.65倍,生产制造能力与国际贸易规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承担了解决民生、稳定就业、促进国际合作等重要角色。
但同时,纺织业污染排放问题不容小觑。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等联合发布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水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总氮排放量位居前3位的行业中,纺织业均名列其中。
“尽管纺织业污染的绝对排放量近10年显著降低,但其降低速率与其他行业相比仍有差距。”研究报告称,纺织业的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研发活动周期长、回报不确定性高,科技经费投入在工业行业中相对较低。
长江经济带纺织业高度密集,是我国纺织业生产制造的重点区域,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纺织业生产总值。然而,这一传统支柱产业长期面临高耗水、高污染的挑战。研究报告称,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纺织业绿色发展差异主要源于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泛成渝地区3个区域之间的不均衡发展,各区域纺织业绿色转型效果的异质性较为突出。
该项研究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乔琦表示,长三角地区科技支出占比达5.09%,而泛成渝地区仅为2.3%,研发投入强度梯度差导致东西部技术代际差距明显。另有数据显示,长三角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是泛成渝地区的2.4倍,两个区域发明专利授权数差距达5倍。
公开资料显示,浙江省借助数字化破解印染高耗水难题。绍兴市柯桥区建成全国首个印染产业智慧监管
平台,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企业用水、排放数据,结合AI算法优化生产流程。目前,浙江省纺织业单位产值用水量为全国最低。
江苏省则以“零碳园区”重塑产业生态。苏州市盛泽镇通过分布式光伏、余热回收系统覆盖80%的能源需求,园区内企业共享污水处理设施,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
湖北省仙桃市通过“链长制”推动纺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治污,建立印染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带动园区内企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2%。而四川省宜宾市依托龙头企业,开发竹纤维等生物基材料,2023年绿色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67%。
2021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纺织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明确要求,印染企业废水回用率不低于40%,单位产品取水量下降20%。2023年出台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到2025年纺织业单位产值
碳排放下降18%。2023年,长江经济带启动“纺织业清洁生产改造三年行动”,对未达标企业实施限产整改。
专家们建议,提升各省(市)尤其是长江上游省(市)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端发力。通过产业合作与产业转移强化创新要素流动,建立协同创新联盟,打破上中下游区域限制。借助第三方环评机构综合评估企业表现,为真正有需求的纺织企业提供研发投入、绿色转型的资金支持。
同时,长三角地区应避免产业集聚带来环境风险集聚,利用资本聚集、人才充裕、对外合作等优势,基于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积极建设纺织业高端制造与服务基地;长江中游地区应大力推广应用
节能减排技术、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打造绿色营商环境吸引资本流入,培育生产技术水平和环境治理水平先进的优势产业集群;泛成渝地区应把握“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机遇,依托纺织资源禀赋、民族工艺特色等优势融入跨区域的分工合作,承接适宜本地发展的企业,并吸收转出地的环保标准、技术与经验。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