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7岁的王淑芳,家住武汉市江汉区北湖街道新华小区,是小区里有名的“低碳达人”。
在出门前,她会将家中不必要的电源拔下来,查看煤气、水龙头开关是否关闭。中午做饭时,她会将淘米水、洗菜水留下来浇花、浇菜。两年前,在她的劝说下,媳妇更换了一辆
新能源汽车。“节约下来的碳排量,有大用处呢!”王淑芳笑呵呵地说。
每个产品、每个行为都存在
碳排放,例如一个杯子、一张纸都会产生
碳排放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例如“少开一天车”“垃圾分类”等行为,也都可量化为
碳减排量计入个人碳资产。
王淑芳说的“大用处”,是指今年1月1日北湖街道发起的一起“
碳中和”活动——向居民和公众“众筹”个人碳减排量,用来抵消街道办事处大楼所排放的部分二氧化碳量。
在“武碳江湖”个人低碳
平台上,市民每乘坐1次公交,获得212.5克碳减排量;每骑行1公里,获得93.3克碳减排量;每使用一次自备购物袋,获得5克碳减排量;每日节约1度电,获得525克碳减排量……
该活动大大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我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一天至少能获得369.2克碳减排量。”28岁的张女士,热衷于从
绿色行动中积攒个人碳资产。她最爱小区的智能回收箱,将废旧衣服、快递盒放入箱子中,智能系统自动称重,就能获得相应的收益和碳减排量。目前,她已积攒45562克碳减排量。
碳排量、碳资产、碳账户,这些专业名词在新华小区逐渐成了流行词,人人都能说上几句。小区内,光伏座椅连上蓝牙就能播放音乐,放上手机就能无线充电;公共区域的健身器材、楼梯照明等均来自光伏发电,一年可节约电费4万元,减碳50.4吨。
据介绍,北湖街道六个社区一共安装了36台智能垃圾回收箱,每天可减少垃圾量约3吨,减少碳排放量约10.8吨。居民们还在房前屋后、闲置空间“见缝种绿”,改造出12座共享花园,“老破乱”的旧小区变成了“科技范”的新家园。
在北湖街道环保社区,还建有一座绿色零碳循环超市,这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低碳再生产品,有饮料瓶盖做的灯笼、鸡蛋盒子做的装饰挂件、胶囊咖啡壳制成的迷你盆栽……
北湖街道环保社区党委书记尹艳说,零碳循环超市由社区发动居民、政府部门、周边学校、企业商户、志愿者共同参与,超市平时用来展示和售卖居民、手艺人制造的低碳再生产品,为居民旧物交易提供场地。超市售卖产品所获得的收益,将全部捐给武汉市慈善总会社区慈善基金。
2023年,北湖街道被城市气候领导联盟(简称“C40”)评为“C40绿色繁荣社区项目”
试点,成为华中地区唯一入选项目。
“此次碳中和活动为期半年,大约需要25吨碳减排量。”江汉区北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夏亮表示。(左晨、李青、陈晓琳)
编辑:蔡佳圆
责编:刘 卫
审核:姚 盼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