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在全生命周期融入“零碳”理念
作为新生事物,零碳园区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着技术、资金和人才一系列挑战。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尚有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仍需突破。“例如需尽快突破源网荷储一体化的人工智能技术,以保障稳定、安全的离网型系统。”
“如何吸引足够的投资是当前面临的难题,无论是来自政府财政支持、社会资本还是金融机构,都需要确保这些资金能够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张杰说。
此外,零碳园区的建设与运营是高度专业化的过程,需要具备能源管理、环境科学、数字技术、工程建设等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团队。目前,此类复合型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事实上,零碳园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国际
碳中和经济研究院院长蒋庆哲曾公开表示,建设零碳园区需要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等全生命周期融入“零碳”理念。在建设过程中,要用好国家绿色金融政策,引入
碳基金,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进来。
对此,王志轩建议,零碳园区的建设与新型能源体系要融合发展。作为园区的基础设施,必须优先考虑当地的零碳、低碳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并形成与电网、多元能源安全保供的格局。“由于能源系统连接着供应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涉及从技术、产业到管理的各个方面,只有做到同步规划,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使企业效益、园区效益和社会降碳效益的统一。”
固德威电源科技(广德)有限公司逆变器厂区入选安徽省首批零碳产业园区,在兼顾多种效益方面该园区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据固德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英歌介绍,固德威零碳园区解决方案通过屋顶光伏、光伏车棚等生产
清洁能源,配备储能系统、热泵系统满足园区供暖、制冷和供电需求,搭载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源网储荷”有效协同、数字化精细管理,在有效利用
清洁能源的基础上,提高园区可再生能源资产增值能力,实现园区盈利模式多样化。
不同于传统的园区,零碳园区的零碳要求将极大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在王志轩看来,要根据园区的特性以及在全局中的功能,建立新的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评价指标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园区还没有厘清碳核算体系边界。对此,王志轩建议,厘清边界是碳核算的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否则零碳园区会流于形式,或成为一笔糊涂账。不同要求的零碳园区,对其上下游碳核算要求不同,采用的碳核算方法不同。比如,采用什么范围的碳排放因子或者碳足迹因子。“因此,园区的碳核算要坚持服务全局,科学、规范、实用为原则。”王志轩说。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