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至24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
论坛(WSTDF 2024 )主会场活动在
北京举行,这场荟萃全球数百名科学家、国际组织代表的盛会,是中国持续推动扩大国际科技人文交流的生动实践。多位中外嘉宾在现场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一致认为,只有坚持合作创新,携手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才能实现自身发展,同时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以“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为主题,围绕人工智能、海洋负排放、智能制造等六大全球性焦点议题展开了思想交锋,其看点与亮点有哪些?各国学者接下来又将如何深入交流与合作?《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进行了详细记录与采访。
很多科学家认为,世界正处于气候灾难的边缘,急需变革行动以应对。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在地球历史上对调节气候变化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海洋酸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正在直接影响海洋的碳吸收功能……
“如何保护和恢复海洋的负排放能力,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焦念志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海洋负排放,是指海洋通过一系列的生物、物理、化学过程,额外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封存、沉积在海洋中的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让海洋“吃”掉更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中国在海洋负排放技术的研究方面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早在1991年,焦念志就率先开始了海洋新生产力研究,这是海洋
碳汇方面为数极少的量化指标之一。2010年,焦念志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微型生物碳泵”储碳机制,揭开了海洋巨大碳库成因的面纱,这一问题被美国科学家称之为“不解之谜”。
最早在2017年,焦念志牵头发起“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ONCE),旨在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慧,利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深入探索海洋负排放的过程、机理,开发出一套基于应用场景实践、并向全球推广的海洋负排放方案。
“我们要实现3个目标:海洋负排放重大理论创新;重大技术应用突破;领衔建立国际标准,打造海洋负排放生态工程新范式。”焦念志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已经有33个国家的科研团队加入该计划,ONCE计划提出了诸多合情、合理、合法的海洋负排放方案。例如,海水养殖环境负排放增汇。通过
清洁能源驱动的人工上升流把养殖海区底部富营养盐水体带到上层,供给养殖海藻光合作用所需营养盐,解决营养盐、无机碳、溶解氧供需错位问题,变“污染场”为“增汇场”;海藻喂牛减少甲烷排放,东西部大循环减排增汇。研究发现,海藻饲喂反刍动物,可减少高达93%的甲烷排放。西部畜牧业可与东部海藻养殖业联合,通过实施“东部养藻-西部喂牛”的产业链协同策略,形成“东-西部国内大循环”新业态,在减排的同时实现增汇。
焦念志介绍说,ONCE已获国际标准化组织批准,建立“海洋负排放与
碳中和”标准工作组,该工作组的主要职责就是制定和推广海洋负排放与
碳中和领域的国际标准,为全球范围内的海洋负排放实践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指导。
“这为全球接受认可‘海洋负排放方案’打下坚实基础。”焦念志对记者说。
焦念志还特别提到,推动海洋负排放技术突破,需要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创造,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本次论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主题
会议中,各国科学家也就此话题展开了分享与讨论。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陈子帅 胡雨薇 冷舒眉 王勇 张翠】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