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助力实现农业“双碳”目标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焦雯珺2024-09-12 16:46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全球气候治理号召。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如今,碳达峰、碳中和已被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成为我国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既是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为此,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农业碳减排潜力很大。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一环,农业碳减排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一方面,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碳排放量不容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指出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出台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农业碳减排的政策措施,如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鼓励农民采用绿色生产技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等,将极大地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另一方面,农业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增强土壤碳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碳减排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了指引。通过合理的耕作管理和土壤保护措施,如深度松土、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从而增强土壤碳汇能力。采用轮作休耕、间作套种等生态农业模式,则不仅能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还有助于土壤碳的稳定储存,形成长期有效的碳汇机制。
 
农业文化遗产在促进农业碳减排中展现出独特价值。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农耕文明的瑰宝,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悠久的农耕智慧。其中,利用传统知识和适应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生物互惠和资源互补优势以减少化肥农药投入,不仅保障了食物生产功能,而且在碳减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该系统在保持生态平衡、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相较于水稻单作系统大幅度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碳排放量。通过对广东潮州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采用传统生产管理措施的高山茶园在茶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远远低于依赖高化学品投入的中低山茶园。
 
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内涵丰富,不仅有农田生态系统,还有山、水、林、湖、草、沙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在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轮作、间作、套种等多样化种植方式以及农林、农林牧、林农渔等复合种养模式,不仅维持了系统的生态平衡、提高了系统的生产力,而且增强了系统的碳汇能力、形成了稳定持久的碳汇机制。
 
应将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纳入“双碳”战略中。尽管农业文化遗产在农业“双碳”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人们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在现代农业发展、适应气候变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和特殊作用认识不够,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着被遗忘、被破坏的风险;另一方面,保护资金不足、技术支撑不够、农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也制约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在农业碳减排、碳中和中的价值和重要性,加强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环境友好型管理措施,同时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助力农业“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