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两年来,17个试点园区多向发力 在差异化发展中探索绿色发展路径

文章来源:四川日报张蒙2024-08-15 12:13

  8月,位于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核心区的成都科创生态岛建设进度再刷新,其中超高层建筑的四批次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此前,2、3号馆在6月、7月也相继封顶。作为生态环境部2023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之一的近零碳排放试点园区,成都天投集团围绕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等方面积极推动低碳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意见》提出,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
 
  经济发展既需要园区强化产业支撑,也需要园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四川大力推进省级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2022年以来,17个试点园区从创新降碳长效管理机制、建设运行绿色基础设施、培育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等方向发力,寻找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的平衡点。
 
  求同存异,探索绿色发展路径
 
  远观成都科创生态岛,错落有致、科技感满满的建筑让人眼前一亮,而更多科技藏在建筑内。
 
  当前,园区正在打造能碳管控平台,将显示碳排放总量、总用电量等信息,这里可实现碳核算、碳管控、能源精确管控以及碳足迹追踪和分析。
 
  “碳排放监控只是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的一个基础环节。”项目近零碳负责人罗垚介绍,园区利用地热、空气源等低温热源,采用“地源热泵+热源塔热泵+冷水机组+水蓄能”的技术形式,为园区约92万平方米的办公、商业、居住区域配套提供集中供冷供暖服务,实现电能完全替代天然气供能。园区全部建成投用后,项目全生命周期碳减排量约50万吨。
 
  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产业为发展方向的成都科创生态岛,是四川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的一个亮点。纵观全省,17个试点园区呈现出空间分布广、主导产业类型多、建设路径差异大等特点。
 
  “省内不少近零碳排放园区主导产业均以制造业为主。”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主任工程师周鑫介绍,试点园区分布在11个市(州),主导产业既有钢铁有色、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也有电子信息、动力电池、锂电材料、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
 
  差异还体现在试点园区的战略定位、产业特征、能源结构、实施路径等方面。例如,宜宾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建成全国首座集光伏发电、储能应用、充换电、低碳交通换乘为一体的能源港;四川遂宁安居经开区推动锂电生产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锂渣产生量下降50%……
 
  园区建设发展也存在共同点。在能源结构转型方面,不少试点园区选择建设光伏发电、开发地热能、购买绿色电力,深化可再生能源利用。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方面,试点园区实施传统能源改造,分质与梯级利用园区内外工厂余热,提高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率,通过多种方式促进能源低碳转型。
 
  “实现节能降碳是试点园区的共同目标。”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结果倒推,近零碳理念融入园区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全过程,园区产业结构、能源低碳转型得到优化,污染治理成效、降碳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协同发力,整合多方力量
 
  四川彭山经济开发区是17个省级近零碳排放园区之一。这里汇集了众多电池材料上下游企业,制造领域覆盖基础锂盐、正负极材料及关键辅材等核心环节,在省内乃至西南地区已形成影响力。
 
  “园区产业发展高歌猛进、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逐步推进的同时,也面临问题。”四川彭山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园区的生物质供热项目、生物柴油项目、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未按计划完成。随着企业产能释放,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逐渐增加。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核算体系与规范,统计部门在收集整理数据时也存在一定困难。
 
  事实上,四川彭山经济开发区面临的问题并非个例。在省内其他在建试点园区,同样存在试点建设进度缓慢、建设路径不明晰、建设模式单一、园区碳排放管理人才缺乏、碳排放核算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与挑战。
 
  “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尽管省级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取得一定成效,但距离建设目标还存在差距。”周鑫表示,各园区需找准切入点和抓手,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探索发展路径和模式,在政府、园区、技术机构等多方发力下共同推进。
 
  具体来看,四川在2022年印发的《关于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了省级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今年初又发布《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试行)》,针对工业型园区和非工业型园区特点,明确试点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视线落在地方,今年7月,成都出台《进一步深化成都市近零碳排放区场景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围绕园区、工业企业、社区、公共机构、景区5大领域,力求近零碳排放区提质升级。
 
  “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涉及政策、技术、市场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根据园区试点建设方案和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实际,在拓宽资金渠道、强化统计核算、加强科技创新等方面继续突破。预计到2025年,试点园区产值有望达到5000亿元,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低碳产业化、产业低碳化”取得重大进展。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