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刘良伟2024-06-05 10:45

  又到毕业季,根据此前官方披露的数据,202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
 
  记者了解到,今年春招呈现出一些特征。比如,毕业生找工作“求稳”心态加重;新能源行业在向环境类专业毕业生伸出橄榄枝、提供新岗位的同时,也存在以“经营问题”为由解约的现象;企业更加注重人力成本控制等。
 
  如何看待招聘中的这些现象?“慢就业”“缓就业”背后呈现了哪些社会心理?“双碳”背景下,环境类专业毕业生有哪些新选择?在春招的“末班车”缓缓驶过的时候,记者采访了多位高校老师、辅导员、学生以及从业者,听听他们真实的感受和思考。
 
  “求稳”心态加重,求职的心理预期有所下降
 
  “我对就业看得比较开,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收入方面要求不高。”
 
  谈起就业话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生汪艺涵(化名)给出了一个有点“凡尔赛”的回答,但她认为这并不“凡尔赛”。
 
  她说:“我做的是理论研究,比如气候变化的影响等。亲戚朋友问我在学啥?我说主要是给地球‘算命’,科学一点说就是‘模拟/预测各种情景下地球未来的状态’。我觉得科研很有意思,所以就业首选是做学术。但现在青年教师也卷,入职几年后考核不通过就要离开。如果走不了学术,可能想走选调生。不过这几年选调生的路也不好走了,一方面报的人多,另一方面各地的岗位逐渐饱和。我的专业去企业就业面比较窄,企业的研发岗位可能倾向于招聘更对口的专业人才。所以,每一个选项都很难。”
 
  有类似困惑的不只汪艺涵一个人。和她同一学院的另一名博士生魏健说:“进高校或者研究所的竞争非常激烈,‘僧多粥少’,只能拼成果来搏一个机会。企业可能更倾向于招聘环境工程、给排水、环境设计等方向的毕业生,我学的生态学则更偏向基础研究。”
 
  近日,某招聘网站发布的《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毕业生找工作的“求稳”心态在持续加重,超半数毕业生认为工作“稳定最重要”,这一比例比去年提升10个百分点。
 
  经常出入招聘现场的昆明理工大学2024届毕业生辅导员殷梁淘告诉记者:“据我观察,往年像安全环保岗位等基础岗位,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高。但今年,学生对待遇较好的基层岗位没有那么排斥了,即便工作环境不那么理想,接受度也高一些了。”
 
  “缓就业”“慢就业”背后的心理是什么?
 
  毕业生“求稳”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考公、升学的占比依然居高不下。清华大学发布的《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升学,占比为80%左右。作为招聘方,北京泷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孙丽告诉记者,这两年这种现象格外明显。
 
  记者在对高校师生的采访中,也感受到了这样的趋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辅导员彭行介绍:“就今年的情况来看,升学是我校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方向,保研加考研的比例接近60%,其余的以就业为主。”
 
  《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选择“慢就业”、自由职业的比重分别从去年的18.9%、13.2%增长到今年的19.1%、13.7%。随着高校研究生持续扩招,应届毕业生在国内继续学习的比例从去年的4.9%提高到今年的6.5%。
 
  “慢就业”通常指应届毕业生中暂未进入就业市场的人群,包含“继续深造后就业”和“暂缓就业”等人群。根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开展的一项针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调研,继续深造提升能力是他们选择“慢就业”的主要原因。
 
  面对这种现象,殷梁淘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学生很迷茫,就业一碰壁,就容易选择考公或升学。我们学校这一届硕士毕业生中,我已知的考博且已‘拟录取’的数量是去年的两倍。背后的心理一是想增加就业的竞争力,二是缓冲一下就业压力。但据我所知,读博的成果导向比较明显。很多企业和高校反馈,只有博士学位而没有实际成果的话,其实没什么用。对很多学生而言,读了博就更好找工作的思想还没有转变。”在他看来,“慢就业”毕业生应该有更清晰的职业目标规划和更积极的就业准备。
 
  环保企业招聘更谨慎了
 
  随着环保行业的周期性变化,环保企业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多家环保企业折戟市场,出现市值缩水、业绩下滑等问题。“瘦身、转型和增效”成为众多环保企业在升级战中选择的新打法。在这个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显得愈加重要。而这一理念也渗透到了企业对人才的招聘中。
 
  《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在应届毕业生求职看重的因素中,71.2%的人将薪酬福利放在了第一位。然而,现实情况可能不尽如人意。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党总支书记李忠君告诉记者:“目前环境科学系约2/3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已确定,尚未就业的部分学生主要是在薪资待遇、就业地点、专业是否对口等方面有所犹豫,薪资待遇与发展空间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据记者了解,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本科生对薪资的普遍期望值是起薪5000元/月左右,但按照现在的情况看,有些岗位满足不了学生的预期,有学生担心成为“月光族”。
 
  为了平衡就业形势和毕业生心理预期之间的“错位”,包括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在内的很多高校都提前开展了相关工作。殷梁淘告诉记者:“我们很早就对学生进行相关介绍,让他们做好心理建设,以防有一些学生会一直‘端着’,导致错过一些机会。”
 
  此外,有高校老师介绍,就业方面的性别差异问题更加凸显。“今年很多企业来我们学校,直接就说想找男生。我感觉企业招聘的谨慎度高了。大环境的压力传导,也影响企业对就业性别的选择。”
 
  “双碳”战略带来哪些就业新机会?
 
  当各行各业都在向绿色低碳的方向转型时,环境类专业毕业生有了更多“破圈就业”的可能。
 
  作为一所财经政法类学校的辅导员,彭行告诉记者:“我们有一部分学生会到银行工作,或选择财务会计等类似岗位。这和我们学校的背景相关,我们有一些新的教育方向,如环境经济学、绿色金融等。学生反馈‘工科背景+环境相关背景+有金融知识储备’的人,是金融机构较为喜欢的复合型人才。金融机构在开发一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时,有环境专业背景的人才参与开发会更合适。我们学院开设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金融工程’‘人工智能+会计’等双学位班,都会增加学生的竞争力。”
 
  一位在环保领域打拼多年的从业者告诉记者:“如果有和‘双碳’相关的岗位机会,建议毕业生去尝试一下。虽然薪资很重要,但是发展更重要。”这位从业者坦言,“有些工作现在可能每月只能拿5000元,但10年以后,有可能涨的很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一些新兴业态。不久前,国家多部委联合发布了《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零碳智慧园区、绿色智能建筑等领域都会产生更多的新需求。另外,和环境相关的还有一些新岗位,包括智慧水务解决方案岗、智慧能源分析师、低碳研究员以及和ESG相关的岗位等,其薪酬条件都是比较可观的。据媒体统计,ESG行业平均年薪为25.3万元,月均薪资超过两万元,高于基金/证券/期货/投资行业的水平。”
 
  此外,我国碳排放管理员缺口依然较大。《碳中和时代》作者、资深碳排放管理员汪军介绍,这一行业前景光明,碳排放管理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在暴增。但由于相关培养和培训体系还不健全,专业的碳排放管理员仍十分缺乏。
 
  李忠君告诉记者:“社会发展变革加快,为了实现人才供需匹配,学校在教学和实践培养也在不断更新,对接社会发展。我们也在考虑能否从环境大数据、人工智能、‘双碳’等方面对教学计划进行完善,增设相关课程。如果学生有这方面优势的话,未来就业将会增加更多选择权。”
 
  其实,除了和“双碳”相关的新需求外,传统的环保领域依然在不断释放利好消息。比如,停滞十余年的环保工程师注册工作于近日启动,让很多人为之欣喜。
 
  还有一些地方的某些工种存在紧缺问题,可以关注。比如,在上海公布的2024年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中,有“工业废水处理工”“化学检验员”等。前述老环保人说:“针对这些工种,有环境或者化工相关专业背景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获取证书。化学实验室或者检测公司通常都有理化实验室,肯定需要理化检测人员,需要环境专业或者化学相关专业的人。新人刚进去是技术员工,做满一年就是助理工程师,5年后就可以评中级职称,10年后就可以参评高级职称。这些职业可以先把自己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可以再考虑转行或者去相近的行业。”
 
  在当前的就业背景下,也有老师呼吁:“期望国家多给一些鼓励性政策,推动自主创新、自主就业。毕业生就业应该是棋盘型的,多点布局。”谈到自主创业,博士生魏健转给记者一个他在“哔哩哔哩”平台上运营的自媒体账号。记者点开后注意到,这一账号的关注人数已达到46.6万。他告诉记者:“说不定以后我也会开个工作室。”魏健的这一设想让记者感受到,在传统就业形势让人迷茫的背景下,新业态或许会带来更多可能。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