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中原食品实验室科学家大会上,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70余名
专家学者围绕食品安全、环境健康等展开交流。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钟发平在主旨报告中提出,唯有站在产业发展的全局思考,以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体制创新为驱动,构建从“自然矿山—电池材料—动力及储能电池—电池回收”全链闭环的
绿色低碳循环生态体系,发展
绿色生产力,方能破解储能产业高速发展与环境保护、职业健康之间的矛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钟发平分析,在能源安全战略和“双碳”目标的共同驱动下,我国的储能产业迎来了打造国际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绿色生态样板工程的历史性机遇,有望形成超万亿级市场的独立赛道,但也带来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和
碳排放压力。他认为,在ESG(环境、社会、治理)规则下,储能产业面临着七大核心课题,包括能源消耗与
碳排放、供应商管理与材料采购、循环材料使用与废弃物回收、技术创新与发展、污染物与废弃物排放、劳动安全与健康、产品安全等。特别是在储能电池(以锂电池为主)原材料的采选冶、电芯制造和退役电池回收等环节,存在高污染、高能耗、高碳排放问题,其中又以资源获取和退役电池回收环节最为突出。
如何做好这些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贺泓表示,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要从全链条着眼,统筹考虑产业链、创新链的上下游、前后端,聚焦薄弱环节快速攻关,进一步促进技术衔接、产业协同,消除短板效应。
钟发平也认为,单一个体、单一环节、单一政策的方式难以打通储能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多重课题。为此,他积极推动成立区域性的产业联盟、产业集群、创新联合体和绿色生态产业基金,打造环保、健康、绿色的储能产业生态体系。依托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轻工业电池及储能材料质量监督与检测中心这两个国家级科研
平台,钟发平组建了由中南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金川集团、武汉大学、中创新航等15家单位组成的储能产业创新联合体,进行储能产业标准制定、质量监督与检测评价、共性技术研究和共享,开展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绿色技术开发,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
据悉,钟发平带领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中心的研发团队,融合物理学、化学、冶金学、材料学等,开展多学科交叉创新,创造性开发了基于绿色冶炼和多金属联产的高效绿色提取高技术,有望实现三废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将锂收率由65%提升至85%。在退役电池回收领域,其团队还研发了“一步法”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工艺,基于电池的物质组成特点分析,实现工艺流程极简化、回收反应条件温和化、高价值物质高收率化,锂回收率可达95%以上,酸碱用量减少60%以上,废水排放减少50%以上,从废旧电池到成品电池材料的全流程成本降低30%以上。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