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引领下,
绿色化、低碳化已经成为各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
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呼吁,加快构建碳达峰
碳中和法律法规体系,向社会传递清晰的
绿色发展预期。
作为“第25届中国环博会”的重要同期活动之一,“2024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18日在上海举行。此次大会以“聚焦国际ESG可持续,‘碳’索数智变革之路”为主题。
黄震院士在大会演讲时表示,传统发展模式下,以大规模化石能源资源投入换取经济高速增长,使中国综合能效长期处于世界中下游水平,同时也产生了环境污染等问题。伴随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通过能源科技特别是
新能源科技的进步改变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将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面向碳中和目标,中国正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能源绿色转型,表现为新能源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化石能源从主体能源走向保障性、调节型能源;基于绿电的再电气化;可再生能源发挥新能源存储与燃料脱碳双重作用。”黄震说,伴随能源科技驱动的绿色转型构建全新零碳产业体系,一大批新技术、新行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将诞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根据“双碳”目标,中国将在2030年和2060年分别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要按时实现碳达峰,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减排速度和难度远超发达国家。
黄震认为,实现碳中和和绿色能源转型有赖政府与市场“双手支撑”,要从目前的政策主导走向法律法规主导,以法律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强制性来保障碳中和和绿色转型,向社会传递清晰的绿色发展预期。他呼吁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和绿色能源转型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加快“碳中和促进法”“能源绿色转型法”等专门性立法和相关行政法规制定。
黄震同时建议,加快对能源科技变革性颠覆性技术研发投入和支持,驱动碳中和和能源绿色转型。
在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资源配置作用方面,黄震建议加快
碳市场建设与发展,除电力以外,将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高
碳排放行业全部纳入,通过
碳配额和
碳税提高化石能源环境成本,通过降低“绿色溢价”助力绿色转型。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